【未普評論】美中兩國鷹派對貿易戰的影響(上)

0:00 / 0:00

最近,中國對美強硬派紛紛發聲,談對美中貿易的看法。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解放軍退休將軍羅援和曾經的政府智囊盧邁的看法和主張。明鏡廣播電台於12月30日播放了鷹派少將羅援先生最近在深圳的一個演講全文,題為「中美貿易戰是甚麼?為甚麼?怎麼辦?」

羅援認為,美中貿易談判涉及到共產黨政權安全問題,如糧食問題、網絡問題、金融問題和軍事問題等。關於糧食問題,他說,美國要我們開放糧食市場,這絕對不能對外開放,我們寧可政府補貼,也不能開放。關於網絡開放,他說,美國認為我們有限制,要求解禁,如果開放,網絡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怎麼辦?關於金融開放,羅說,如允許外資占50%以上,我們的金融安全怎麼保障?關於軍工開放,包括武器彈藥,測繪等,羅說,我們不能以國家的核心利益換取妥協。還說,貿易戰的背後是制度之爭,意識形態之爭。

有趣的是,早幾個月,華爾街見聞轉載了一篇發於《比較》的文章,題為「一場未加掩飾的遏制——美國對華戰略轉型與中國的應對」,作者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俞建拖和盧邁。該文和羅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用米爾斯海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解釋特朗普政府為何發動貿易戰,這個理論講的是,美國對中國的崛起不可避免要採取遏制戰略,以避免中國挑戰美國在國際秩序中的領導地位。

文章說,幾乎所有的現實主義者都將中國視為對美國霸權的潛在挑戰者,他們都有修昔底德情結。文章認為,這些人並不十分關心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和制度以及文化、價值觀念,他們要確保的是美國的領先地位(primacy)。

該文有幾個關於貿易戰的觀點值得關注。第一,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美國的最大關切,所以不惜採取戰略上的冒險,讓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第二,中國的發展和崛起,有自身的合理性、必然性、道德性、正義性,沒有理由在遏制面前低頭告罪,放棄自己的發展權和發展道路選擇權。第三,對於美國霸凌,要堅決反擊,但要掌握分寸,既要使對方付出代價,也要避免走向全面失控。

俞建拖和盧邁對特朗普政府發動美中貿易戰的緣由分析是準確的。他們和羅援看法的不同在於,羅援強調了美中兩國之爭是制度和意識形態之爭,而俞建拖和盧邁文章更強調,是美國現實主義者的修昔底德情結而不是制度和意識形態導致了兩國衝突。但這二者之間的區別並不妨礙他們得出共同結論,即美中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另外,雖然羅援強調政權安全,而俞盧文強調要堅持中國的發展權和道路選擇權,但內核並無不同。這裡的問題是,這些中國鷹派人物的看法對習近平和美中貿易戰有影響嗎?我的看法是,有!在涉及到政權安全的問題上,他們的主張不僅對習近平有影響,而且有很大的影響;在最核心的問題上,他們和習近平甚至一拍即合!

從表面上看,在美中貿易戰談判中,主和派占壓倒優勢,但在美中深層衝突問題上,鷹派的主張其實正在引領中國的戰略思維及戰略走向。目前主和派的主要領軍人物是副總理劉鶴和總理李克強。劉鶴認為,貿易戰中共不能打,要打必輸,會引發中國經濟總崩潰。但在涉及到網絡安全、軍事安全乃至共產黨的執政安全等深層問題上,鷹派的思維和習近平的思維並無二致。但是這場貿易戰如果升級或持續打下去,對中國損失太大,失業率驟升和經濟可能崩盤,亦會對政權安全帶來挑戰。

如何既避免中國經濟崩盤又能維持共產黨政權,應當是習近平思考美中貿易談判出路的主要問題。用貿易和經濟的進一步開放,換取政權的不被挑戰,可能是習近平的思路。通過大量購買特別是購買特朗普基本盤農區的產品,大幅減低關稅,開放金融市場,甚至大大降低「中國製造2025」在外人眼裡的政策預期,以換取貿易談判過關,正是中國目前做的。

進而言之,習近平會不會思考,用暫時適度減緩中國經濟增長,保持和美國實力的一定距離,換取美國放鬆對中國快速崛起的戒心,和要求中國改變深層結構問題的壓力,以時間換空間,獲得喘息機會,以圖長程發展和鞏固共產黨政權呢?這值得關注。(下一節將討論美國鷹派對貿易戰的影響。)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