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基辛格會不會誤判習近平?
2016.12.14
美國《大西洋月刊》(《Atlantic》)12月號刊發了一篇總編戈德堡(Goldberg)與基辛格的對話錄,題為“怎樣避免和北京作戰”(“How to Avoid War With Beijing”),引發關注。基辛格,這位被中國政府譽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被網友稱之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版諸葛亮”,自從川普當選為美國總統之後,就不辭辛苦地穿梭在川普和習近平兩人之間。
基辛格的苦心一目了然,他不希望美中兩國打仗。不過看了戈德堡和基辛格的對話錄,筆者有這樣一個疑問:基辛格會不會誤判習近平?
這還要從他和戈德堡的一段對話說起。基辛格認為,中國國內對美中關系的討論主要有兩個答案。一個是強硬派的答案,他們認為“美國的實力很顯然在衰落,我們將會獲勝。我們有實力展現強硬姿態,有實力以冷戰思維面對世界和美國”。另一個是溫和派的答案,溫和派認為,中美對抗是危險的,美中兩國的冷戰將阻礙中國實現其經濟發展目標;現代戰爭的破壞力比一戰要強許多,戰爭不會有贏家。基辛格認為,習近平顯然屬於這一派。
基辛格在關於中國意圖的解讀方面,再次強調了這一點。他說,中國內部對自己的戰略目標有兩種解讀。一些戰略學者認為,目前世界局勢正在對中國有利的軌道上演化,中國將最終以某種方式接管這個星球,而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在中國接管地球的過程中確保美國保持安靜。而另一些人認為,不管你如何理解歷史的方向,如果在中美這樣兩個掌握了高科技的大國之間爆發衝突,將是非常危險的;無論衝突的原因如何,兩國都有義務通過合作避免衝突發生。基辛格認為,習近平持第二種觀點。
筆者以為,基辛格對中國國內對美中關系的兩種討論和對中國意圖的兩種解讀,是准確的,但是認為習近平是個溫和派,卻不能苟同。不錯,從習近平的一些公開講話看,他的確像個溫和派。他在訪美時曾提到,中美關系不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在12月2日會見基辛格時,言辭也很溫和。他說:“中美雙方要正確理解彼此戰略意圖,摒棄零和思維,堅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繼續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對於雙方差異,習近平還表示,中美要以建設性方式妥善處理雙方的不同看法和分歧。
但是,如果將習近平這些溫和的公開說辭,對照他在處理外交問題上的強硬做法,就顯出矛盾了。事實上,自習登基以來,他的對外立場幾乎就沒有溫和過。鄧小平的“韜光養晦”被正式拋棄了;在南海公開建島,鬧得左鄰右舍怨聲載道;搞大閱兵炫耀武力;鼓動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等等。自從川普和台灣總統通了個電話,“溫和派”習近平就更不溫和了,中國空軍載著導彈繞台灣飛行,其強硬立場彰顯無疑。很難想像,在這些重大的對外問題上,國內的鷹派人物膽敢反對大權在握、堅持“黨指揮槍”的習近平的“溫和”主張,而另搞一套。
基辛格可能也誤判了川普。他曾告誡剛當選不久的川普,美國領導人應該認清中國根本的國家利益所在,而不被雙方之間的一些紛爭擋住視線,影響看問題的角度。可是川普顯然沒有買他的賬。進入12月以來,川普就對美中關系哪壺水不開專提哪一壺。他公開質疑一中政策,批評中國的人民幣貶值、對境外產品征收高稅、在南海打造海上堡壘,在北韓問題上不作為等等。
這些批評肯定讓中國極為不爽。特別是基辛格前腳剛離開中國,川普就開始隔岸挑釁。諷刺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想讓習近平保持溫和其實也難。
基辛格在川普和習近平之間穿梭,認為自己能起作用,可能和他的自我感覺太好有關。他對戈德堡說:“請記下這句話,並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在文中:盡管基辛格離開政界已經幾十年了,但他的自大狂傾向(egomania)絲毫未減”。
或許正是這點自大狂,使基辛格誤判習近平。盡管如此,基辛格對眼下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是不乏一些真知爍見。特別是他認為,當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都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時候,會陷入軍事衝突,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美中兩國應對可能爆發的戰爭有充分的認識。毫無疑問,這些說法具有警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