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甄評論】愛國教育的套路和尷尬

0:00 / 0:00

有幾句話是香港的愛國之士常掛在咀邊的:「愛國天經地義」「愛國理所當然」「愛國是很自然的」諸如此類,可是,連小學生也能夠反問:如果這樣自然,為甚麼仍然要大張旗鼓教育愛國?

小學生不會明白但成人卻看得清楚的是:所謂「天經地義」等等,其實應解作「不要問,只要愛」;諸多動作大搞愛國教育,重點在資源,在利益。他們的套路早已屢見不鮮:不要問,只要愛,但香港學生不夠愛,所以要教育,要大搞,大搞就要資源,白花花的銀子才能袋袋平安。

且看教育局立出新項、開設高職,還有那些「國民教育」「中史教育」為名的種種中心或單位,認識國情的諸多計劃和遊學團等等,甚至是最新出爐的國安教育課程以及教師培訓之類,說穿了就是無財不行。財來自有方,直接從公帑調撥有之,得到私人贊助有之。天下間就是沒有免費午餐,私人贊助有多少真的來自無私奉獻,有多少由秘不可宣的維穩費撥出,有多少又屬於左袋捐出贊助、右袋賺取公帑的人呢?

既要大搞愛國教育,當然要把過去的說成徹底失敗,只是,客觀證據卻指出,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差距,是在2008年末才開始形成的,即使經歴2003年夏天廿三條立法五十萬人上街的躁動,中國人身份認同的數量仍能保持微升的趨勢,這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定期調查後公布,卻是愛國之士選擇性視而不見的。

那年五月汶川地震觸動的惻隱之心,八月北京奧運營造的全國亢奮,為何不能凝聚成更穩固的國民認同?香港資訊發達,廣受報道的就有汶川地震後多少捐款不明,甚至連中國紅十字會也醜聞纏身,追究豆腐渣工程的公民如何被控「顛覆國家政權」。同樣發生在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苦主如何變被告,而因為大陸製奶粉信譽破產,結果延禍後來香港奶粉被搶購一空,民生無小事,航天強國竟然連國產奶粉也失信於民,教人怎能認同?更荒謬的是,同年年底劉曉波以一介書生發起聯署《零八憲章》陷獄,罪名又是「顛覆國家政權」。這樣的政權來索取港人的愛,不免使人毛骨悚然。

不必接受公眾問責就可肆意分肥的愛國之士,雖然不能回答以上問題,卻仍然可說甚麼理直氣壯地推行愛國主義教育。他們熱衷於把愛國思想灌輸給港人的下一代,而自己的子女卻都送往外國,臉不紅,耳不赤,面皮夠厚就可以了。中共權貴對此也不會過問,反正都是一丘之貉,心知肚明這愛國教育不過是一場假戲,像年前發表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重點坦坦白白就是「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一句到尾就是服從,服從把持政權的人。

只是,在香港推動愛國教育,還不能揭開這塊臉皮,於是用文化、用歷史,用利之所在,用毋忘國恥,甚至還在用黃皮膚、黑眼睛這類言詞來推銷,說來說去卻說不出半點值得追求的價值觀念。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無論是曾經暗渡陳倉,或今天自稱理直氣壯,這碼子的愛國教育也必然如此空洞無物,尷尬不堪。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