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囊組織中國社科院紀檢組長張英偉,近日提出的"境外勢力滲透"論,令中港台三地學者同表關注。大陸學術界更擔憂國內會掀起新一輪反右浪潮。有社科院前學者批評,中國沒有真正的學術自由。(劉雲報道)
中國社科院紀檢組組長張英偉,六月初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指出,境外勢力正"點對點"滲透社科院,他呼籲院內學者要切實堅守意識形態的取向,要與黨中央的政策一致。有關言論立即引起中港台的學術界關注。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說,他個人覺得有關觀點可能是張英偉的個人意見,張英偉並不是政治局常委,無權參加國家的決策。不過,他坦言,不少學術及知識界的人聽後感到憤怒。
胡星斗: 我跟很多學者,知識份子都聊過,如果沿著這樣的一條路走,大家對新政的希望就完全喪失,知識份子肯定是離心離德。
他說,他們背後有很大的担憂。
胡星斗: 當然,我們不希望中國重新又開始新的反右運動,因為這樣沒有前途,那是走進死胡同。
胡星斗說,歷史證明重返反右運動是一條死路,從當前世界的趨勢及中國的潮流看,各人都應該明白反右是一條通回文革的路。他覺得,打壓學術自由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胡星斗: 打壓學術自由,我認為完全是一種歪理,一種錯誤的做法。我想中國還不至於如此倒退。
胡星斗認為,張英偉指控學術界卻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做法不負責任,因而,他個人仍寧願相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會這樣做。
張英偉6月10日在校內的講話,導致學術界感到困惑,當中包括西安大學的王教授。他指,紀檢的責任是反腐,但是,張英偉講的卻是意識形態的事,與該組別該主管的反腐有異。不過,張英偉的講話傳出前,今年3月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的骨幹成員林飛帆、陳為廷、黃國昌及學者曾國元先後不能申請往香港的簽證,陳為廷於6月29日再乘飛機來港,同樣被香港入境處拒絶入境。
任職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的吳介民認為,陳為廷的行徑是一個象徵行動,但就引來大陸政府的象徵互動,並發出了清晰的信號"你不要來管我家的事"。吳介民相信,香港政府拒絶陳為廷的入境,是接受了中央"境外勢力滲透"論的指導思想。
吳介民指出,張英偉提出的4個"意識形態主要問題",都是違反學術自由的思想檢查,是思想上的鎖國,而且採取鬥爭的手法來執行思想鎖國。他指,沒有學術自由,就沒有真正的學術交流。思想的交流可促使一個國家更加開放自由,並不會導致國家安全受損。吳介民說,一國政府若害怕自己的人民與外國自由交流,便會把這樣的交流定性為違反國家安全。他雖不清楚两岸的學術交流活動是否減少,但是,他担心新一輪的反右潮可能會出現,然而,他又覺得很難想像,因為中國當下的經濟發展已與國際高度連接,中國豈能重返像毛澤東的年代一樣,閉門殘酷鎮壓思想犯?
張英偉提出的4點"意識形態主要問題"指控有人穿上學術的隱身衣,制造煙幕;利用互聯網炮制跨國界的歪理;每逢敏感時期進行不法的勾連活動,以及接受境外勢力點對點的滲透。不過,張英偉及支持其言論的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都沒有羅列證據闡述。
中國人民大學前教授張同新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張的言論並不代表中國政府對社科院的政策有改變,但是,他認同有外國勢力滲透中國,因為很多國家不喜歡中國,當使用強硬的手法做不來便會用各種方法滲透。不過,法律學者賀衛方就持相反意見。賀衛方在微博上質疑,張英偉據什麼理據判斷"學術的隱身衣"之說,他更說,從事法律36年,一直未聞有一種法律概念名為"不法勾連",而張所講的"不法"亦未見有法律依據陳述。
"境外勢力滲透"之說,其實不時被人引用,除這次學術界外,過去在宗教、新疆、西藏,以致國務院今年6月發表香港的白皮書都有出現。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對張英偉提出的"境外勢力滲透"論說,感到不以為然。他說,有力量的國家在不同地方做一些工作,影響當地的政治,以達致對自己有利的事,全世界的國家都在做,包括中國也有做。但是,他並未見到有實據證明,"境外勢力滲透"的結果就出現恐怖活動、社會或民主運動。
馬嶽又說,香港有不同國家的領事,他們都會跟香港不同的政治人物或黨派的人物接觸,除民主派,也有建制派的民建聯,這些都是外交上的恆性活動。不過,他同樣未見有證據證明外國使節見面後,就控制或利用了香港的民主派代表。他指,中國政府良久以來都覺得有外國勢力滲透各方,有關講法的目的是
馬嶽: 方便自己令國內的群眾,對自己不喜歡見到的運動而產生反感,未必一定有很大的證據見到。
相反,馬嶽指中國有那麼多情報機關,又有一些人撰寫報告,但是,仍不時用"境外勢力滲透、利用"之說,是他們面對困難時又解釋不了的常用手法,兼且或可從中取利。
馬嶽: 有時是為了方便他去解釋為何自己失敗。即是,他們為何對香港的政策失敗呢?他既然不能承認自己的方針是走錯了,因而一個方便的做法,就說是因為外國勢力,由於外國勢力龐大,有想搞垮香港,因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做法第一可讓自己逃脫責任;第二就是把問題的重要性提高,可能可以令中央撥更多資源。
他認為,人民在聽是類說法時,必須要看是否有具體證據;此外,從世界歷史角度看,任何運動的出現都是因為當地政權出現很大問題。
馬嶽: 最重要是看有否具體證據。所謂"外國勢力"其實有什麼具體證據可以講;再者,也要看不同運動的背後是否有當地社會的支持,因為從世界的歷史中看到,即使說西方國家很想推動某些運動,但是,歷史上看到若沒有足夠的當地人民的支持,推動根本好困難。當地人民的支持通常是因為自己當地的政權出現很大的問題,很少純粹由外力推動可以使運動成功。
經常參與社會運動,多次被香港警方拘捕甚至起訴的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葉寶琳承認,由於工作的性質,都會有機會接觸到海內外的人士。
葉寶琳: 無論是國內或國外,我們接觸的都是意見、文化或時事上的交流,一些具體可影響到我們的看法,或資金上影響等行為,(我們)根本完全沒有任何關連。
葉寶琳指,這些機構及活動就往往被中國政府標籤為跟美國政府有密切關係。她更以肯定的口吻說,即使現時中國政府眼內極為敏感的"和平佔中"議題,一直沒有任何外國人與她接觸談論。
葉寶琳: 就爭取普選,我個人未試過有外國人接觸討論,但是,相反中國內地的人就有,如以研究員的身份。
她說,有不少中國內地來港聲稱自己是某政府部門,或者會講為政府機構撰寫香港意見書或研究報告的人會跟他們接觸,當中更有些人稱自己是傳媒工作者或學者。不過,他們對自己背景都是含糊其詞。她承認,即使內心感到這些人行為有異,但是,由於他們一向抱持開放的態度,故仍願意彼此交換意見。
觀乎中國政府的管治歷史而言,葉寶琳對於"境外勢力滲透"論的出現,並不稱奇,認為這是一貫做法,合理化打壓的行為。她更笑說,在一些敏感日子往澳門時,她也會被澳門政府拒絶入境,因此,她笑問香港是否淪為"境外勢力滲透"的地方?
對於中國境內不少學者對張英偉的講話感到迷茫,曾在社科院任職廿多年的學者張博樹解釋,中央紀檢組一直穿上"紀檢"的外衣製造煙幕所致。他指,他在社科院良久以來,紀檢組做的就是看學者有否違反政治紀律,管控學者的意識形態。當再問他會否有間諜進行"點對點的滲透"時,張博樹立即報以笑聲說:什麼是間諜?我相信社科院的學者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學者,他們都是研究問題,研究學問。
他說,學者的觀點可能跟黨國政府不一樣,儼如他本人,不過,黨國政府的思維模式就會非常荒唐。
張博樹: 他們自己以那套敵對思維思考問題,因為批評黨國政府,就會指你一定被外國政府收買,你就是境外勢力的代理人,甚至你就是敵人,就是間諜。這套思維是非常荒唐。
張博樹說,他個人絶不擔心張英偉的言論後,中國的學者以學術交流為名往海外訪問或參與交流活動的工作會減少,因為黨國政府已強調要全方位對外打開"大外宣",向海外宣傳包括以文化或學術的方式向世界各國施加影響,而社科院以致中國境內的高等院校都是"大外宣"組成的一個部份。
張博樹: 中國以後表現的學術交往,文化交流這些東西,中國政府還會加強而不會減少。但是,有一條不要忘,這些都是大外宣的一部份。
不過,他強調這些交流都不是真正的學術自由的交流,學者沒有發表自己獨立觀點的自由,有些場合在張博樹眼中只不過是一齣戲。
張博樹: 有些場合只不過是在做戲,特別是涉及到中國當代政治或中國當前政治有關的話題,我們的學者實際上是沒有獨立表達自己觀點的自由。
張博樹強調,這類學術交流仍會繼續,且會越演越蓬勃,但是,很多交流會都是假的,根本沒有學術自由的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