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香港年輕夫婦移居台灣後,在西門町開設首間有港式食物的酒吧。老闆希望將「港式味道」帶到台灣,宣揚香港文化。
在台北熱門旅遊點西門町的一條後巷,有一間售賣港式食物的酒吧,名為「獅鬥」。走進去,彷如回到97前的香港。酒架旁邊的牆身仿照觀塘地鐵站,以紙皮石製作;對面的牆壁以「九龍皇帝」書法為設計意念,寫上香港經典電影對白;洗手間牆壁更貼滿「街招」。

(酒吧播放廣東歌)
這間充滿港式味道的酒吧,由一對8、90後香港夫婦花名「伍號」的伍先生及太太Joey開辦。「獅鬥」粵語與「私竇」同音,在香港意指私密空間。伍號說,昔日他與一班朋友在觀塘工廠區也租了「私竇」,且愛喝獅威啤酒,孩童年代笑言要成為「戰勝獅威的鬥士」,因而取名。
自號西門町首間「港式」酒吧 將「港式味道」帶到台灣
伍號曾承諾老婆30 歲時,要送一間酒吧給她作為生日禮物。正因年輕有本錢闖一番,加上台灣做生意門檻比香港低,他選擇在台灣兌現這個承諾。
兩夫婦合作無間,Joey負責飲食、伍號負責設計。食物及酒主打手工燒賣及港島冰茶,他們預告之後會推出豬腸粉。雖然伍號看起來整天嘻皮笑臉,其實做事非常認真,除了以雜誌《飲食男女》為藍本親自設計餐牌,他們對食物質素也有一份執著,務求將他們心目中的「港式味道」原汁原味帶到台灣。

伍號說:以蘿蔔榚為例,台灣人都吃到、是早餐,但沒有臘肉、臘腸、蝦米及冬菇,但我30年的經驗蘿蔔榚不是這樣。我們要做自己的蘿蔔榚,所以要自己搓。
來台繼續宣揚香港文化 一日香港人、一生香港人
除了吃,他對香港也有一份執著。伍號非常懷念97前太平盛世的香港,可嘆香港已回不過去,所以他才選擇在店內重現自己懷念的香港。店內的投影機,經常播放香港街道的畫面,「就像帶你回到香港」。
隨著愈來愈多香港人移居台灣,他相信在台的香港人影響力會更大,他期待有更多香港人開辦一些新的店舖,並融入更多香港特色。他直言自己是固執之人,「不會因住在這裡而要完全成為一個台灣人」,既要接受新文化,同時要宣揚固有文化。

伍號說:老實說我們還未移民時哪有「港式」,也不知甚麼是「港式」、香港就是香港,等同這裡不會有台式滷肉飯。但我在這裡會推廣好多「港式」文化 ,包括甚麼?例如猜枚我們會搖骰盅 。我現在也建立一些群組,包括如何改進港式茶餐廳。甚麼叫港式?不是有雞蛋仔、冰火菠蘿包就等同港式。
台港酒吧文化不同 港人他鄉遇故知
談到台港酒吧文化不同,他說台灣流行「跑吧」,意指在一間酒吧喝完1、2杯酒後便去另一間酒吧,但香港一般會在同一間酒吧慢慢喝。他認為台灣這種文化雖然翻桌率高,但難以與客人慢慢交流,而「獅鬥」的特色就是客人之間會互相交流。

伍號說:「你住哪裡?」「你住觀塘、我住美孚」可以他鄉遇故知,像同鄉會。但台灣人就像去了外國地方,不敢說話,「怎麼你們全部人說廣東話?」我會主動與他們搭訕,「我們是這樣的,教你說廣東話吧。」我會推廣香港是如何,例如客人問「澳洲牛奶公司的故事是怎樣?」我便會跟他說是如何並做給他看。
香港安全不受保障 「走得快好世界」
有人可能認為香港已經沉淪。伍號亦覺得香港教育制度不停改變,「普教中」更令他反感,為了將來生兒育女,他們選擇離開香港,更笑言「走得快好世界」。伍號與老婆Joey都有共識,感覺香港回歸後已變得不一樣,並非50年不變。
伍號說:穿黑衫、帶指甲鉗出去是否可以?會否被截查?因為我們(以前)做活動策劃很多時候穿全黑上班 ,我有位同事下班便被捕,就是這麼簡單。已經不是說衣食住行 ,是你的安全不受保障,(理應)保障你的人卻不是保障你的 ,這個已經不是可以住的國家(地方)。
然而,伍號覺得不能只會埋怨,更應想方法改變,「如果改變不了那地方,不如嘗試跳出這個框框。」他說其實移民不需很大勇氣,離開後隨遇而安。
記者:文海欣 責編:陳潤南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