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國仇富心態日益加劇

中國貧富懸殊問題已經達警戒線。隨著社會分化越來越嚴重,中國政府有望推出醞釀了8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經濟學者認為,新的改革方案只會以舒緩民憤為目標,對收入分配問題進行微調,若不進行政治改革,問題不可能得到徹底改善,亦會影響社會穏定。(畢子默報道)

0:00 / 0:00

大陸媒體最近報道,中國即將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旨在改善中國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事實上,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讓少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念下,中國的國民收入水平不均問題越來越嚴重,社會分化持續,民眾的仇富心態近年進一步加劇。

大陸經濟學者茅于軾表示,中國窮人不但收入過低,而且他們看不到晉昇向上的希望,社會階層間的流動遲滯加重了社會的不穩性。造成這個惡果的真正原因,是特權越來越擴大,壟斷資產和機會。

茅于軾:"現在中國的問題,跟三十年以前比較,垂直流動性是越來越小了,低收入的人要進入高收入越來越困難,特權佔用了大部分好的機會,現在的趨勢是特權還在擴大。中國的大問題是政府濫用權力,重慶的事情就看得很清楚,而且中國每年有多少宗群體事件,這些事件中間,絕大部分都是政府濫用權力,不把老百姓當作人。"

事實上,中國的收入分配失衡已經到了警戒線。按照國際慣用的方法,當一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基尼係數值大於0.4時,它極容易會出現社會動盪。而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11年數據,中國農村居民的基尼係數是0.3897;至於在收入差距更大的城鎮方面,統計局就以"難以獲取高收入階層居民的真實信息"為由拒絕公佈。這是中國政府過去十年一直採用以拒絕公佈城鎮居民基尼係數的理由。政府最後一次公布包括農村和城鎮的全國統一的基尼係數是在2000年,其時的數字是0.412。有多次參加社科院居民收入分配課題研究調查的專家早前透露,中國的基尼係數其實早已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世界銀行早在2009年公布的數據,中國基尼系數已逹0.49,過了警戒線,而去年公布數字更突破0.55,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在這個前提下,當局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想必然會引起各方關注。事實上,消息傳出以來,不少傳媒紛紛開闢專欄探討方案內容,也有向當局提意見,甚至有不少網站闢出專頁討論問題。不過跟傳媒相比,按道理在改革後將成為最大受益者的底層民眾,對事件卻顯得比較冷淡。

記者採訪了一名農民工,問他對收入改革的看法,他回答說不相信中國能夠實現公平。他指,即使中央有心改革,地方執行不到位,最後還是會淪為政治空話。

打工仔:"中國你說哪有什麼貧富公平、什麼資源分配,沒有這個事的。也不是錢不夠,但是它做起來比較麻煩,就是因為上面要怎麼去做,下面執行那方面有問題。"

冰封三日非一日之寒。在收入改革問題上,民眾對政府可謂經歷了從滿懷希望到無奈再到死心的過程。有關問題其實最早在1996年已被提出,之後社會要求收入改革的呼聲日漲。到了2004年,當局終於定下由發改委牽頭起草有關方案的具體內容。民眾期待方案很快就會出台,結果一等就是八年。中間在2007到2009年,當局六次舉行徵求意見研討會;2010和2011年,發改委兩次將方案提交國務院最終不獲通過。

莫說民眾,專家也對這次當局出台的改革方案抱有很大疑問。

經濟學者仲大軍估計,新方案的出台只會在收入分配問題上作微調,不會有大的調整。他指,經濟改革小步向前推進也有其好處,一方面可以緩解社會矛盾,也能避免大的混亂。不過他也擔心,方案出來後能否真正落實還是一個問題。

仲大軍:"像老子所說的'治大國如烹小鮮',就像一個大樓的結構是的,你能胡亂亂拆嗎?弄不好大樓傾斜歪倒了,還不如原來那個樓。要想中國好,只有穩穩當當地搞。它能獲得一些民心吧,緩解社會矛盾。均衡一下社會財富,對富人也好、窮人也好,使這個社會更加穩定。就是我們不知道效果怎麼樣,是否能夠真正做到。"

茅于軾說,政府在這個時候出台改革方案,無非是為了舒緩一下百姓的不滿,說到底不進行政治改革,根本不可能徹底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茅于軾:"收入分配這個事情大家叫得很厲害,所以政府不得不應付一下,但我看它解決不了,因為這個事直接涉及到共產黨的政權。這個涉及到整個政治改革,就是老百姓沒有權,共產黨是專政的。不要說減少特權,減減稅都不大可能。現在經濟那麼困難,稅收還猛增加。"

研究中國社會和經濟問題的學者鞏勝利則以"緩兵之計"去形容這項改革。他說政府但求拖過任期,並沒有徹底改革的勇氣。

鞏勝利:"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頭痛醫頭、腿痛醫腿",你出現這個事情她就來解決這個事情,讓老百姓又得到一點湯、有一點東西可以吃,再延緩一段時間。因為這屆政府已經做完了,她就是在她在任這段時間,過去那就過去了,沒有一點長遠的、戰略的方案。這個體制不改革是沒有辦法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

鞏勝利對中國經濟的前景非常不樂觀。他說,目前中國的經濟主要靠"三駕馬車"拉動。其中,出口一項因全球經濟萎縮而停滯不前。而拉動內需同樣是困局,因為有含金量的產業在中國全數遭到壟斷,於是形成了GDP不斷上漲,但百姓仍苦不堪言的畸形現象。

鞏勝利:"通常講拉動中國經濟是三架馬車,一個是出口。歐洲、美國曾經都是中國的第一出口地,但是由於金融海嘯和歐洲的次貸危機以後,用人家的腳來走自己的路已經走不通了。一個是內銷。內銷拉不動就是老百姓沒有錢,是因為一些壟斷企業。國有企業的高度一統壟斷,包括金融、電訊、石油、還有國有企業的壟斷。'民退國進',就是民營企業都退回來了,國營企業大踏步地往前走。在這樣的環境下,讓老百姓增加收入,目前來講是非常艱難的。"

鞏勝利點出,中國經濟目前的唯一出路就落在投資一項上。中國政府近年投入巨筆資本進行投資,比如發展鐵路,結果很多都成了投入到國企的無效投資,更出了不少豆腐渣工程。

鞏勝利:"中國現在沒有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用投資來拉動,已經是突破十萬億了。中國的這些大投資,基本上是投到了國有企業,往往是投入了大量資本,而產出率是非常低的,質量是非常低下的。搞了半天,中國這些投資往往很多是無效投資,大量的資本給消耗進去了。比如像中國的鐵路投資,金融海嘯以後,中國的十萬億裡面,大約有兩萬億給予了中國的鐵路,但是由於鐵路很多是豆腐渣工程,越投資,反而出了更大的問題來。"

鞏勝利感嘆,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中國政府還要承擔全球最昂貴的政黨成本,而其中尚存在大量貪腐。

鞏勝利:"中國黨政的成本,目前全世界也是最高的。中國目前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執政黨佔去了一半以上,而另外一半的這些錢,還是政府在用。比如中國的財政還包括各個級別的中央、省、市、縣的作家協會、什麼紡織品協會、什麼鋼鐵工業協會……方方面面的中國的這些,都是國家的財政拿的錢。國有企業這種長期的腐敗,一個書記貪了,新上來的書記再接著貪,一個書記幾個億,哪來的這麼多錢,一次再一再二再三投進去都產不出。"

近日,大陸的《經濟參考報》將全國最高收入的一成人口與最低收入的一成人口做比較,發現他們的收入差距達到23倍。而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在2010年得出一個更為驚人的結論,就是中國收入最高的10%家庭,與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比較,人均收入相差65倍。1989年爆發的民運,其中一個遠因就是學生不滿經濟改革導致貧富懸殊,而其時的兩極群體收入對比差距也只有略過於7倍。社會主義的其中一項理念是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在逾三十年的開放改革中,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同時,也令中國成為了目前全球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