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物價過去一年急速上漲,當下深圳主婦們最新的省錢方法,就是到一河之隔的香港購物。
60多歲深圳居民伍太,以前三個月才到香港探望親友一次,即使到香港亦甚少購物,偶爾會幫朋友帶一些化妝品、電子產品或名貴食材回去。但最近半年,她一個月便來港兩次。到香港的目的,就是購買大量日用品。她說,從來没有想過會有“深圳賺錢,到香港花錢”的一日。她發覺不只她一人會這樣做,而是深圳不少家庭主婦同樣懂得打響這如意算盤。
她說:“我看到這裡的朋友或街坊都是到香港買東西,總之大家都是一篋子過關滿的回來,有何需要就買,買的如奶粉、食用油、藥物、洗髮水那些。”
伍太指,她最常到上水購物,在藥房或超市買到的大多是進口貨,即使買的是大陸產品,亦比從深圳買更便宜。她舉例說,常用的一款洗髪水,香港售價折合人民幣才35元,但在深圳超市就要賣45多元了。而她來亦經常來港買老人健康奶粉,折合後兩地的價格差距更大。
她說:“其實這情況亦不是剛出現,但這幾個月是明顯厲害了。最主要就是那個匯率,香港買東西便宜了,而且是真貨。在香港買才一百三十八港元,但在大陸買人民幣就已經要一百五十八元。未計中間的折換,最少已經慳了二十元。”
伍太指,辦理了一簽多行去香港的証件後,每次到香港只需再花二十元簽証費,雖然要加上來回四十元的車費及車程時間,但只要買多一點,平均成本後仍然化算。
她又指,深圳物價高漲,但當地工資幾年都没有提高,不能不積極想辦法把生活成本降下來,即使中央今年不斷表示對通漲非常關注,上月底更推出多項壓抑措施,但伍太直言難以相信短期內即見成效,更認為政府難以抑制市場加價。
她說:“會打壓的話也是看那些物品,好像一日三餐的東西,你能打壓多少,即使中央說打壓,但大陸商人還是有辦法。”
即使大陸海關方面,早前規定入境人士攜帶超出5000元人民幣的個人自用物品,會徵收入境稅,但伍太指,日常用品難以超出這上限,而且是自用性質,對他們不構成影響。
而在香港,最多大陸過境人士光顧購物的地點,可說是港鐵沿線的上水和旺角站。在上水火車站附近商場林立,電器、衣服、飾品店舖到處可見。而購買藥材、日用品的藥房亦越開越多。距離火車站只有五分鐘步程的上水龍龍豐花園,附近有五、六間大型藥房。其中一間藥房的負責人向本表示,近月店外門口都堆起一棟棟的廁紙、洗頭水及各種護膚品,更額外聘請了兩名臨時工,專門負責拆箱搬貨,連在門口執紙皮的嬸嬸都忙個不停,每日店內都擠滿來掃貨的大陸客排隊付款。
負責人表示,最受歡迎是奶粉和紙尿片,現在連洗頭水、護膚品、廁紙都成了搶手貨。他指,不少大陸客向他說,現在人民幣85元兌100港元,變相買甚麼都打八五折。他們更要控制購買量,避免大陸人把貨物全部掃清,香港市民就要空手而回。
他說:“他們跟我們說,始於是人民幣折換後化算了,用家的話他們都是買二、三支左右,好像奶粉這些我們就會限一人一罐,作出平均免得香港人無得買。”
11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0月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其中,10月 CPI 同比上漲4.4%,創自2008年10月以來25個月的新高。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1%。
香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深港兩地確有部分商品出現物價倒掛情況。他指出,香港物價比深圳便宜,主要原因是自10月以來,內地的大米、面粉、砂糖、肉、蛋、奶與食用油等食品先後快速漲價。而香港日用品和食品絕大部分依賴進口,進口渠道廣泛,不只來自內地,因此並未見到明顯的價格上漲。
他說,內地商品有進口關稅、增值稅等,而香港是自由港,免稅政策造就了香港進口商品相對低廉的價格。特別是今年以來與美元掛鉤的港幣相對貶值,更使得香港市面上許多進口產品在無形中降價,刺激了內地人赴港購物。
他說:“除了香港的東西是平了,就是香港貨比較真,而他們跨境進口貨物依然是要收稅的,即使那些貨是內地生產也好。”
他又指,香港市民有較為成熟的消費理念,不輕易跟風、囤貨,也使得賣方難以借機推高價格。但蘇偉文認為,深港物價倒掛是否真的像媒體報道那樣,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還有待探討。
中央政府十月底雖然推出多項壓抑物價措施,甚至表示通漲是明年中國的頭號敵人,強調會堅決處理。但蘇偉文認為,在人民幣不被升值和加息的情況下,物價難以下調。
他說:“你想要物價不漲就是要減貨幣供應就是加息,將那經濟收縮,或是貨物增加,家不用再搶。”
他認為,即使中央有辦法增加食用品供應,拉近需求和供給量之間的距離,但相信難以短時間內做到,所以中港兩地民眾無可避免要繼續挨“貴貨”。
內地通脹壓力持續升溫,十月底發改委宣佈計劃凍結明年合同電煤價格,並要求糧油商固定食用油價,更押後改革成品油調價機制,務求壓抑通脹及減低民眾生活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