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大台」抗爭全靠默契 靈活多變顯現創意想像力

0:00 / 0:00

在香港,沒有「大台」的「反送中」運動,令人眼前一亮,大家以默契方式互相聯繫,但這種模式是否真的完美呢?是否能解決以往街頭運動的老問題呢?而這種模式,又能否延續下去呢?這種種問題相信不少人都想找到答案。(鄭立言 / 呂熙 / 鄭日堯 報道)

一心(化名)是「反送中」運動的前線抗爭者,在多次示威和衝擊行動中,她均站在最前沿。一心指自己對「大台」的不滿源於雨傘運動,為何要服從「大台」的指示留守金鐘?為何勇武抗爭者要被「大台」的糾察隊「篤灰」?

一心質疑:為何一個沒有經過民意授權的「大台」,可以隨意作出任何決定,然後說它代表所有群眾呢?

可是沒有「大台」的運動,難以避免混亂情況。7月14日的沙田遊行,前線示威者在傍晚便一度為是否撤退而爭論,又曾經為防線推前移後爭拗一番。7月28日沒有「大台」的影響便更大,當日大批示威者遊行到銅鑼灣,結果當警方在西環開始清場時,不少人根本難以趕及支援。欠缺「大台」令示威者往往需要見機行事,但現場情況瞬息萬變,手機訊號微弱。到底是前進,還是後退?示威者不時感到混亂,惟有「人走我走」。

一心與她身邊不少前線抗爭者,也質疑現在的示威模式是否理想。她直言身處前線,缺乏統一的指揮和資訊發佈,經常令現場情況十分混亂。7月21日晚上,當她到達上環,現場已傳出大家一起撤退到中環的消息。可是當她走到前線,那裡抗爭者卻說:「我們根本沒有承認過這個共識,不明白大家為何要走得這麼快。」令她感到十分詫異。

一心大部分時間都是前線的「咪手」,負責接收消息,再以大聲公到四周發布資訊,例如現場情況、前線需要甚麼物資等。但向示威群眾匯報正確資訊,現實中的確有困難。

一心說:我們在前線太少時間、太多資訊,根本看不完,很容易出現判斷錯誤。

放眼整場「反送中」運動,示威群眾的目標不再如運動初期般清晰。部分示威者已經不滿足於撤回修例,除了五大訴求外,他們追求更根本的政制改革,甚至有人喊出了「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運動參與者亦不時轉移目標,例如曾經有人發起針對無綫電視的行動。元朗襲擊事件後示威者都關注「鄉黑」問題,在討論區大部分人都關注襲擊,卻鮮有人談及當晚警方開槍清場。

一心批評沒有「大台」,令參與者難以認清行動目標,有時候未有「對準政權」。縱使運動提出了五點訴求,但隨著目標漸多,她不清楚究竟要政府做到哪一步,滿足到幾多點訴求,才會停止呢?

「反送中」運動雖然以沒有「大台」為人稱頌,但背後引伸的問題,一旦視若無睹,便牽動整場運動的成敗。「大台」是否真的是「社運毒藥」呢?「大台」的構成,仍然存有很多想像空間:它也許不必控制整場運動,也許是一個統一的資訊發布平台……既然社會都能夠包容多元的抗爭方式,為何一個新的「大台」不能?

一心說:當日我們反「大台」,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盲目反對勇武抗爭者,他們會極速割蓆。但當現在社會風氣已經接納勇武抗爭者,是否意味大台都可以容納到不同聲音?

她相信盲目反「大台」和支持「大台」,都是不可取的。但既然社會的抗爭底線已經改變,兩者之間會否有思考的空間呢?

她認為前線指揮官是必須的,示威現場的確需要統一的資訊發布渠道,也要有人指揮行動,和後方的示威者聯絡。但談及領導整場運動的「大台」,一心雖然認同「大台」能讓大家認清甚麼是最重要的,可以統一目標,但現在根本沒有人能凝聚眾多光譜的群眾。

她慨嘆:「大台」要說服群眾,它最少要與前線抗爭者站在同一條線上。而現在有這個能力做到「大台」的人,不是在坐牢,便是在流亡。

華人民主書院校長陶君行亦認同,公民社會不再需要一個跨階層、跨光譜的組織,因為大家之間有分歧是難以避免的,但大家可以各自分工,互相包容。

他說:你不需要一個支聯會,因為你會越走越保守,當你要尋求「最大公因數」,便無可避免拉倒一些較前衛的聲音。

然而一旦運動步入冷靜期,便不能再單單停留在網上世界,而需要落地,深化經驗、檢討、學習。

他亦坦言,「大台」在社會運動中仍有其作用,能有效動員最多的群眾走上街頭。他特別指出最大型的幾次遊行,都是由民陣所號召的。

展望未來,相信社會運動將會維持靈活多變。今次「反送中」運動推倒了一成不變的「大台」,開創了嶄新的抗爭方式。但假如抗爭模式一直維持不變,只會儼如另類的「大台」。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相信,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世代,社會運動的轉變可以很快。面對沒有「大台」的局面,市民自發去做不同的事情,他亦不敢斷言未來社會運動的走向。

馬嶽說:當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想像力時,其實所謂2019年設置的社會運動典範,可能到2021年已經變了另外一回事。

但毋容置疑的是,「反送中」運動帶來前所未見的政治覺醒與充權,不但一洗傘後的無力感,也大大刺激公民社會的發展。馬嶽指出,今次運動所牽動的人數之多,層面之廣,將使這鼓政治能量蔓延到其他運動。市民會非常關心「明日大嶼」、《國歌法》等議題,因為當回望「反送中」運動的初心,群眾會發覺其實是成功抵擋修例的。

「反送中」運動至今尚未平息,似乎沒有人能預視未來的發展。它對公民社會的價值,在於群眾的參與沒有限制,這場運動是由每個香港人一起共同構建的。沒有「大台」的社運模式孰好孰壞,未來仍然需要討論。但不少港人已被喚醒,公民社會的蓬勃前所未見,這是沒有人能逆轉的。

*編按:無「大台」意即沒有組織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