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銀行為一帶一路集資千億 評論指不重經濟回報肯定失敗

0:00 / 0:00

中國四大國有銀行正展開集資行動,目標籌集過千億元人民幣,作為投資「一帶一路」等項目的資金。有評論分析認為,「一帶一路」增加海外融資,實質上是將自身的資產泡沫輸出海外,而且以國家戰略為目的,不注重經濟回報,肯定是失敗。(王思雨 報道)

路透社8月22日引述知情人士報道,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於8月中左右展開集資活動,目標籌集約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作為投資中國「一帶一路」的資金。

報道稱,作為中國第二大銀行,建設銀行需要集資最少1000億元人民幣(約150億美元),中國銀行則最少籌集200億元人民幣(約25億美元),並透過私募股權或其他投資平台籌集資金;工商銀行及農業銀行亦正在考慮加入集資行動。四大銀行未有就相關報道作出回應。

香港時事評論員哥頓認為,中國兩大國有銀行展開集資活動,與中國投資500億元人民幣發展雄安新區,根本就是以一個泡沫掩蓋另一個泡沫。

哥頓:因為現在中共創造了一個泡沫經濟,在信貸膨脹之下印了銀紙出來,增加貨幣供應,而造成資產泡沫,沒有任何實質支持。個人覺得雄安新區是一個資產泡沫,當日中央宣佈發展雄安新區之後,第二日的股票就雞犬升天,這樣造就了很多紙上財富,雄安一炒熱的時候,資產價格便一直上調,但實質上未有作出任何投資;即是四大(銀行)的債務,如手上的資產增了值,就算未作全數抵押,亦變相可借得更多錢回來,這個就是以一個泡沫蓋另一個泡沫。

哥頓就認為,「一帶一路」增加海外融資,表面是支持相關基建項目,但實質上是將自身的資產泡沫輸出海外,由參與的國家承擔問題。

哥頓:中國現在將基建走出境外,然後要第三世界國家或中歐國家造基建,便可以將「一帶一路」本身過剩的產能輸出國外,整件事就是以一個信貸蓋另一個信貸,造成一個資產泡沫去救另一個資產泡沫,令中國公司有工開,然後將問題轉移至海外。

中國經濟學家夏業良就認為,現時中國經濟未有崩潰,最近有些城市房屋還在脹價,人民幣也在升值,股市又上到一年多以來的高位,但這是「迴光反照」現象。

夏業良:我想這其實是「迴光反照」現象,在經濟水平來看,中國經濟現在是十分疲弱的,經濟增長乏力,GDP增速下降,又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整個企業經營狀況不理想。國有企業控制優勢、資源,國家銀行首先帶頭保障國有企業,但他們未有實際性的大的貢獻,更壟斷利潤,之後更不是與國民分享,而是由少數利益集團佔有。

夏業良表示,「一帶一路」是國家戰略,主要目的是為了在政治上、經濟上、甚至是地理上對世界產生一定影響,所以他不太注重經濟上的收益及回報;但實際上肯定是失敗的,因為中國所輸出的價值是人家不能接受的。

夏業良:這個輸出一方面是把中國嚴重過剩的產能向外轉移,另一方面就是想通過利益輸送,組成新的戰略聯盟。但實際上肯定是失敗的,我們也看到光靠錢,沒有價值觀的影響,中國所輸出的價值是人家不接受的,所以人家只會拿你的錢你的好處,拿完以後一轉頭就會罵人,根本就不能交真正的朋友。

今年五月,中國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佈將追加總值約10000億人民幣(1240億美元)融資計劃,以支持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當中更向一些貧窮的國家大量注入資金;但就被質疑這並非正常的經濟市場行為,更似是試圖介入其他國家的政治,以增加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另外,中國社科院的最新統計顯示,單計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已經遠超早幾年的估算,達到71 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全年的生產總值。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曾發表報告,「一帶一路」在2013年提出以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年均以雙位數字增長,但現時已下跌至7%,與當初的構想和計畫與中國目前經濟狀況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