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日记(第七集)――冰三角
YouTube視像資料
湄公河流向緬甸的撣邦及老撾之間,流經臭名昭著的金三角地帶,是世界上海洛英產量第二大的來源區,亦是近年毒品安非他命及其他類型的毒品冒起的主要來源地之一,因此該地區出現一個新名字――「冰三角」地帶。
拉咕族國家發展組織(Lahu Nation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的雅費對本台記者說,「緬甸政府表示他們能夠控制金三角的毒品交易,但走私到秦國﹑柬埔寨及老撾的這些毒品,都是從緬甸生產的。」
緬甸處處有因毒品而發生的戰爭,而官方的緬甸軍政府,在國際社會支持下,表示要打擊毒品集團。但當地人卻表示,(毒品)戰爭就在前線,而緬甸的毒品﹑軍隊﹑政治是糾纒不清,用以維繫權力。」
攝制隊接觸其中一個消息來源化名叫阿良(Anon),他說:「自1996年以來,他們(緬軍政府)表示會全面禁止種罌粟,但反而罌粟的種植大增。雖然他們(緬軍政府)已摧毀不少(罌粟),但很多已收割。今年種得特別多。軍隊是知道及看到這情況,在收成的時候,有些更僱用士兵幫忙。當聯合國(的人員)來到,緬軍政府會陪同他們到一些沒有太多種植(罌栗)的地方。或者到一些田間,而該處的農民早已與政府達成協議,摧毀種植(罌粟)的田,而其他生產罌粟的田地根本沒有被摧毀。這是(政府與農民之間)的協議。」
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是世界最大的毒品集團所在地之一,佤邦政府於2005年全面禁止種罌粟,但其他毒品安非他命(俗稱「冰」)﹑晶狀安非他命﹑氯胺酮的產量激增。
攝製隊採訪另一名消息來源,化名叫財廸(Zaidee),他表示:「在撣邦,他們(毒品集團)生產的甲基安非他命比海洛英還多,因為海洛英較昂貴,安非他命較便宜,普通人用多一點,每粒是100銖,等於緬甸的幣值3,700元。若果你是老闆,你會吸海洛英,一些人會吸冰。」
華人黑幫主導當地的毒品集團,經湄公河走私毒品至中國﹑泰國﹑老撾及印度。
攝製隊經過邊境小鎮達滋力(Tachilek),消息來源告知在離鎮不遠有幾間冰毒製工廠,由緬軍把守,。撣邦新聞工作者雅耶(KheunsaiJayen)說:達滋力鎮的西面有一條村落叫Punaco,這小鎮對於泰國的毒品拆家十分聞名,最少有一間海洛英加工廠及冰毒加工廠,而村口就由兩個緬軍連隊把守。
緬甸是一個嚴格控制旅遊及組織的國家,若說緬軍政府不知道有關情況並不合邏輯。以此看到當地政權是以毒品交易控制撣邦,除非有政治改革,否則國際多少的援助都不能解決當地的毒品問題。
消息來源阿良又說:「緬軍政府並不在乎其他國家怎樣想,無論聯合國或美國怎樣說,他們並不在乎。若果他們喜歡怎樣做,就怎樣做,他們不會理會其他國家包括美國怎樣想。」
新聞工作者雅耶說:「真正的問題在於政治,是上頭的問題。他們(毒犯)可以無事,是因為上頭視而不見。在緬甸,無可置疑的事實,凡是有槍的都有牽涉犯毒,越多槍的,涉及犯毒的越廣泛。」
90年代初期,國際社會壓力下,緬甸政府不得不通過武力,脅逼地方武裝表示禁毒決心。但根據聯合國的資料,自2006年以來,緬甸用於種植罌粟的土地面積增加了近乎50%,而鴉片產量過去三年連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