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任內(Antony Blinken)二度訪華,於4月26日在北京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離開北京。 在中美關係複雜背景下,布林肯此行再次受到輿論關注,媒體、社交網絡討論熱烈,關於此行的一些虛假、誤導信息也在中、英文社交媒體平台上流傳。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整理了其中一些資訊並查核如下:
1. 習近平不待見布林肯,中國官方無人送機?
X帳號「Indo-Pacific News-Geo Politics&Defense」27日接連發布兩則推文( 1、 2),聲稱沒有中國官員為布林肯送機,習近平在與他會見前肢體語言與表達也顯得不耐煩, 但這樣的論調是片面解讀新聞現場,並錯用影片張冠李戴。

首先, 上圖左邊的照片是真實存在的場景,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確實有為布林肯送機,但不是「只有他送機」,中國官方也有派人來。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在路透社與美聯社的資料庫中發現,布林肯上專機前,還照慣例與這次接待他的中方人員合影留念。

另外,包括中國官方媒體 新華社前駐華盛頓記者劉陽及 央視記者沈詩偉也都在這則發文下標註說明,並附上中國外交部美大司長楊濤送機時與布林肯握手的照片,所謂 「沒有一個中國官員到場送機」的說法,是錯誤的。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還發現,這一自稱「印太新聞(Indo-Pacific News-Geo Politics&Defense)」的帳號,事實上是從中國新浪微博上搬運帳號名稱「 唐哲同學」的照片與文字、 改寫成英文。 目前,在新浪微博上已經查不到這則發文,但至截稿,在X上的這則錯誤訊息,已經有180萬人次的點閱。
至於「印太新聞」帳號發布的 影片則是張冠李戴,有兩大錯誤:1. 查找美國非營利的公共事務衛星有線電視網(C-SPAN),確認這則影片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3年6 月19日見布林肯的 舊視頻,並非 本次見面。 2. 英文翻譯也是錯誤的,影片中,習近平並未說"好",而是當他詢問陪同會見的官員「他(布林肯)是什麼時候走?」,中國外交部禮賓司長洪磊回答 「今天晚上」後,習近平重述了一次「今天晚上走」。
對照今年與去年兩人的會面場景,雖然現場佈置幾乎相同,但不少細節可明顯區分,在去年會見時,習近平打淺藍色領帶,今年會見則是深藍色領帶;去年陪同會見的洪磊戴著口罩、打淺色領帶,今年則沒戴口罩,打深色領帶,這些都顯示,這則網絡帖文將去年的影片充當此次習近平、布林肯見面的素材,且翻譯也有錯誤。

2. 布林肯接機規格不如德國總理朔爾茨?
X上經常與中國外交官員互動、名為「上海熊貓」(ShanghaiPanda)的用戶聲稱,布林肯這次首站抵達上海,中方連紅地毯都沒鋪,且是由上海外事辦主任孔福安接機 ,相較於4月中才訪華的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首站抵達重慶,中方給布林肯的「接待規格降了一級」。

布林肯與朔爾茨在政治上的位階本就不同,訪問性質也不一樣,用朔爾茨的接待規格比較布林肯,稱「降級接待」,是有誤導性的。
首先,內閣制的德國,總統是虛位首,總理掌行政實權,是國家領導人層級,而布林肯的國務卿職務只是內閣官員級別。
其次,和去年一樣,布林肯這次對華進行 一般性的訪問(Visit), 而朔爾茲則是國家首腦級的正式訪問(Official visit)。
依照 中國外交部的《禮賓指南》及 《維也納外交公約》的精神,中國在布林肯這次訪華行程抵達首站上海時、派出孔福安接機,沒有鋪紅地毯,這樣的安排是一般正常規格。
另根據 路透社,朔爾茨不久前訪華抵達首站重慶時,由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及重慶市副市長張國智接機,中方為國家領導人層級的正式訪問提供紅地毯與相應層級 的地方官員接機安排,也符合慣例。
所謂對布林肯「降級接待」的誤導說法,這並不是第一次。 去年布林肯任內第一次訪華時,輿論就所謂中方在接機規格上羞辱對待他的討論,詳見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當時發布的 查核報告。
3. 中國這次沒安排「指引紅線」?
同樣在X上,名為「索馬里中國研究院」(Somali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發圖文稱,布林肯去年6月訪問北京時,「中方還劃設引導方向的紅線,當時中國就是藉此給他訊號,但布林肯卻沒能理解,這次,中國乾脆連紅線都不畫了。」

首先,布林肯此次訪華首先抵達上海機場,並非上次的北京機場。 去年他訪問時北京機場標註的"紅線",曾引發不少網絡議論,但不是用來"引導方向"的,上述亞洲事實核查實驗室曾發布 查核報告介紹,那是機位安全線(Equipment restriction area marking)。
對照這次隨行採訪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韓思樂(Jennifer Hansler)在個人X帳號上發出的 短片,可清楚看到布林肯走下舷梯後,中方與美方的接待人員背後的北京機場地面上,仍可看到畫設有顏色不明的線條,應該就是機位安全線。
和去年6月相同,布林肯抵達北京是由中國外交部美大司長楊濤接機,北京機場同樣掛有中國五星旗。
值得注意的是,和布林肯同時在北京訪問的還有馬來西亞外交部長穆罕默德(Mohamad Haji Hasan)。 根據中國外交部,他對中國進行的是正式訪問(Official Visit),穆罕默德在 個人X帳號上公佈他23日抵達北京,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整理他公佈的照片 搜索比對發現,接機除馬來西亞駐華大使諾曼(Norman Bin Muhamad),中國派出外交部亞洲司的大使級官員王福康,兩人隨後也舉行會談,但正式訪問中國的穆罕默德,沒有與習近平會見。 王福康曾任中國駐馬爾地夫大使, 中國大使級外交官回到國內,級別由高到低為副部,司或副司級。

中國外交部負責亞洲事務、和楊濤同層級的官員是亞洲司司長劉勁松,根據 中國外交部網站,他25日陪同中國外長王毅與穆罕默德舉行會談。
4. 布林肯這次是「懇求之旅」?
中國《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在布林肯抵達前在個人微博上 發文,除了也提到前述的上海機場沒有鋪紅地毯的質疑之外,他還稱:準確地說,他這次的中國行應屬於"懇求之旅",儘管美方在他訪問前做了些"強硬"的輿論鋪墊。

關於美中雙方官員在布林肯此行訪問前的「輿論鋪墊」是否「強硬」,不屬於事實核查範圍,但「懇求之旅」一說,則沒有事實依據。 布林肯這次訪華, 中國外交部公佈是「應王毅邀請」,並非美方主動要求。
去年布林肯6月中訪華, 中國外交部的說明是 「中美雙方商定的安排」。
雖然胡錫進在微博上的發文已經刪除, 有網友已截圖在X上傳播,引發討論,而他在X上以英文發推文的相同內容,發稿前仍然存在,亞洲事實核查實驗室無法得知 胡錫進刪掉微博上的中文內容、卻保留英文內容的原因為何。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Asia Fact Check Lab)針對當今複雜媒體環境以及新興傳播生態而成立。我們本於新聞專業主義,提供專業查核報告及與信息環境相關的傳播觀察、深度報道,幫助讀者對公共議題獲得多元而全面的認識。讀者若對任何媒體及社交軟件傳播的信息有疑問,歡迎以電郵afcl@rfa.org寄給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由我們為您查證核實。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在 X 、臉書、 IG 開張了,歡迎讀者追蹤、分享、轉發。 X 這邊請進:中文 @asiafactcheckcn ;英文: @AFCL_eng 、 FB 在這裡 、 IG 也別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