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人遊行震撼全球 外媒指香港社運邁進新紀元

0:00 / 0:00

周日(16日)的反修例大遊行吸引200萬人參加,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示威,令國際社會刮目相看。有美國媒體分析,香港已發展出一種新社運模式,毋須社運領袖牽引、群眾自發上街歸位。有本土的社運人士指,這種模式可令示威群眾愈來愈壯大,但亦有學者認為,這現象同時會為社會帶來危機。(黃樂濤 報道)

美國《洛杉磯時報》周日(16日)分析認為,香港已發展出一種由群眾自發參與的新社運模式,示威看似有組織,但不會有領袖,分析指過往大型示威累計下來的經驗,示威者已建立了一定默契及共識,示威群眾會像人工智能(AI)般自我學習完善。

文章表示,2014年香港「佔領運動」後,多名發起人及參與者分別被檢控及判刑,今次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示威則發展成新社運模式,使到大批民眾上街。

香港人民力量副主席譚得志周一(17日)對本台表示,香港經歷過多個大型示威活動,包括「佔領運動」後,本地人已累積了一定的默契,互相配合,而且這個新的社運模式會不斷進化,相信這樣可以組織更多人抗爭。

譚得志說:香港人已慢慢建立一種默契,例如激進派及沒有這麼激進派之間的默契、議會內及議會外的默契,佔領馬路的人及馬路使用者的默契,我覺得互相都是配合得相當之好,以及這個好會不斷進化去演化,下一次發生的群眾運動,一定會比200萬更加多人,未必是遊行,可能是快閃,或者是一些全民能夠參與的運動,現在我相信這個都是香港人的趨勢來的。

不過,研究政治社會學、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教授認為,太多人走上街頭,這些人當中有不同的組織,利用不同的手法表達訴求,這樣會很容易發生一些不受控制的事件,對社會是會造成威脅。

宋立功說:雨傘運動(佔領運動)之後,民主派碎片化,包括激進的本土派年青人,其實都是碎片化,大家會站出來上街,會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反對,但是遊行完之後,怎樣有進一步行動去宣洩不滿,就各自各精彩,個危機就是(政府)管治好困難,年青人是抗爭的心態,遇到事情可能就組織一些人一起宣洩不滿,社會的秩序來說沒有一定的保障,香港就再不是以前的香港了。

美國《華盛頓郵報》周日報道指,香港人口有約740萬人,但周日就有近200萬人因為反對修訂《逃犯條例》上街,顯示香港政府與人民間的裂痕不斷擴大,而且接連的大規模示威,令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非常難堪,亦顯得她越來越孤立,林鄭月娥雖向港人致歉,表示政府工作上的不足,令香港出現很大的矛盾和紛爭,但仍拒絕下台,這樣是不能平息民怨的。

中國外交部駐港公署隨即發聲明,指責個別西方媒體罔顧事實,並公然挑唆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公署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表示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以任何方式干涉,強調就個別西方媒體評論港府修例問題,提出嚴正交涉,敦促停止混淆視聽、煽風點火。

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周一在記者會上表示,堅決反對有人藉在香港發生的事,干涉中國內政。

陸慷說:如果任何人先入為主的帶著偏見的、毫無根據的對中國國內的事情,這裡面包括你剛才提到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發生的事情,如果說他們片面的先入為主的就無端的指責,甚至想拿有關問題干涉中國內政,中方的態度也是非常堅決的,我們堅決反對。

《人民日報》海外版周一發表署名文章,指中央政府亦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支持特區政府暫緩審議修例,又希望廣大香港市民理性和平守護好穩定的共同家園,凝心聚力共促香港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