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香港】香港政局何去何從 (視頻)

政改否決後,香港何去何從? 香港立法會70名議員,周三(17日)審議立法會政改方案。27名泛民主派議員,均表示堅決反對。若政改否決後,香港將何去何從?(劉雲報道)

0:00 / 0:00

香港立法會70名議員,周三(17日)審議立法會政改方案。27名泛民主派議員,均表示堅決反對。若政改否決後,香港將何去何從?(劉雲報道)

中國人大常委訂下8.31的香港特首選舉框架,周三正式交由香港立法會70名議員審議。27名泛民主派議員在表決前,均信誓旦旦表示會否決政改方案。支持與反對政改方案的民間團體,早上在立法會外集會,各自表述。反對政改方案的民間團體,更自周日起,舉辦遊行及滾動式集會。在猛烈陽光下推著嬰兒車、汗流浹背參與遊行的唐小姐認為,要否決政改,是為了尊嚴。

唐小姐: 我不知道(否決後香港將如何發展),但是,起碼仍有機會爭取。你否決了,就仍有機會。會沒有了8.31框架?不知道,但是,為人性的尊嚴,就要否決它(政改方案)。

參與遊行及集會的前教育學院數學系教職員鄭振初亦認為,要否決8.31框架下的政改方案,但是,他信心不大。

鄭振初: 我個人希望可以否決。但是,以我個人(對政治)的認識,最後一刻極有可能不能否決,因為以我過去認識的政治,今時今日大陸傳媒並沒有舖天蓋地咒罵泛民,還說一些空話,即代表可能正在做一些事。

香港3間大學連日就政改進行滾動式民調,贊成與否決的比率均不相伯仲,即使反對的比率一度超逾支持比例。臨近表決時,贊成比例再佔多數。泛民主派議員何俊仁表示,無論民調結果如何,仍不改其投反對票的意決,亦不會因為否決後,香港該何去何從而感到卻步。

何俊仁: 路仍是這樣走下去,不能夠因為一句說話(政改不通過,香港往後何去何從?)就跟人講"要投降",不知怎走下去,就繼續做奴隸,因為我也不能保證你何時有民主。答案不應該是這樣。

立法會準備審議及表決政改方案前夕,香港警方派出大批警警連日24小時在議會周邊巡邏及站崗,氣氛緊張。(劉雲攝於2015年6月15日)
立法會準備審議及表決政改方案前夕,香港警方派出大批警警連日24小時在議會周邊巡邏及站崗,氣氛緊張。(劉雲攝於2015年6月15日)

事實上,本台就政改否決後,詢問眾多被訪者"香港往後的發展路向該如何時"?眾多人均認為,香港政府應重啟政改諮詢,但是,香港特首梁振英在不同場合均表示,餘下任期不會重談政改諮詢,會集中精力處理經濟與民生問題。立法會議員兼民主黨主席劉慧卿雖認為,仍必須要堅持爭取重啟政改,但是,她也認為經濟與民生問題也需處理,認為中央政府需要跟香港泛民主派溝通,並不能仿傚梁振英現時的做法,把泛民主派議員邊緣化。去年一度帶領為期79天佔領運動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陳健民質疑,梁振英是否有能力解決。

陳健民: 正因為香港沒有"真普選",我們覺得處理不了深層次的矛盾,包括房屋的問題、壟斷的問題等。這些都是需要有相當市民的支持下,政府才夠膽對抗這些既得利益集團,或者在充份的民意支持下,才敢提具有爭議性的政策。

他指,目前,梁振英主導的香港政府只會分裂社會。

陳健民: 現時,以這個政府來看,基本上只會分裂社會而不能團結這個社會,亦沒有一個民主程序賦權予他,我看不見他如何可以處理深層次的問題。

陳健民認同,反對政改方案的公民要求香港政府重啟政改公眾諮詢的要求合理,但是,他覺得機會不高,因為控制香港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鞏固權力。

陳健民: 習近平仍在中國鞏固權力,在這過程中突然給予香港政改,放權給香港人有真正的普選,我暫時不會寄予厚望。

他更認為,否決政改後,也不代表香港與中央可立即重拾溝通渠道。

陳健民: 中央現時那股高傲的態度,每事都把人民內部矛盾變成敵我矛盾,我看不見有很大的溝通空間。

中央政府的代表官員,對政改議題均展現強硬的態度。自去年"一國两制白皮書"出現及其後發生的佔領運動,更把特首選舉的議題,提升到國家安全層面上。一直堅持中港兩地必須要溝通的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兼香港民主黨前黨主席楊森承認,泛民主派議員跟中央的溝通較以往難。

楊森: 今次,很明顯把它跳升到國家安全。國家安全是很剛性的,沒柔性。剛性時,中央就要話事。所以,(較早時立法會議員往)深圳之行,(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便說這是"基本法"第45條,這便是真正的普選。

他回想,2010年,香港討論政改問題時,民主派跟當年負責港澳事務的習近平,仍有渠道可以傳遞訊息,習近平到最後一刻,仍給予機會。但是,他覺得這個機會不復再,因為當年的議題是立法會選舉,是次政改討論的議題是香港的"操盤人"特首選舉,兩者性質不同。此外,習近平已成為中國歷任領導人之中,最權力集於一身之人。

楊森: 中國根本在政治上、經濟上有自己的聲音,所以,他(習近平)的中國夢是內部要安定,外部就建立自己的勢力。你可以見到,他是多名領導人中,最集(多個)權(力)於一身的人。

他覺得,縱使中國已崛起,中央政府仍只許香港談經濟發展,而漠視香港發展的背景及經濟發展已進入瓶頸位置。回歸以來,香港人高喊政治改革的訴求仍未落實,仍使用高壓手段對付香港人,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不過,楊森亦承認,中國共產黨的"紅二代"及"富二代"的利益,已跟香港融為一體,香港要達致政治改革更不容易。

楊森: 所以,我們的改革會更加困難,但是,我還希望知道這困難,但亦不會覺得改革無希望。最重要是自己保持著覺醒,公民社會繼續發展下去。我們盡一切努力,保障學術、文化、法治及新聞的自由。

陳健民亦十分認同,從過去的歷史顯示,很少國家的領導層能夠進行自我改革,香港在政改否決後,必須要保存公民社會力量,來維持實踐民主的機會。

陳健民: 維繫我們對民主的訴求,建立強大的公民社會,政治機會來時我們掌握得到,要推一推,不單香港要民主化,可能會促進中國的政治改革。

陳健民更認為,香港的各政黨都需要進行改革,資深的黨員應退居幕後,讓年青無包袱的黨員接棒,為港打拼,積極參與今年年底的區議會及明年的立法會選舉。

陳健民: 這個選舉很重要,他們(梁振英、中央及建制派)講kick us out"踢走我們全部人",我們要告訴他們,知道"我們站得很穩",不會離開這裏。我們不離開議會、我們不離開香港,我們跟你鬥到底,是嗎?

佔領運動期間,以至其後出現的反水貨客行動,民間冒起被視為"港獨"或激進組織的團體,陳健民、楊森及時事評論員程翔均認為,它們的出現,罪魁禍首是中央放棄與溫和民主派對話,改以高壓手段促致。楊森更直截了當謂,激進組織的出現是"因果關係"。

楊森: 我為什麼說"互為因果"?是因為若中央不斷說"香港的"一國兩制,兩制"是受制於一國時",又將"兩制"朝向"一國"時,這樣是自找麻煩。將不滿的情緒,不斷深化及擴散。

不過,這些團體能否取得大多數香港人的支持,各人都抱有懷疑。楊森認為,香港的民主派在是次政改否決的行動上,必須要清楚傳遞一個清晰的訊息,就是香港不是要獨立,而是要真正的民主治港,並不接受鳥籠式及中國控制下的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