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香港】香港人本土意識令六四運動再遇波濤

0:00 / 0:00


中港融合多年後,部份香港人有感優越地位受到威脅,催生保護香港人利益的本土意識。繼反"蝗虫"、"雙非"及"水貨客"後,今年香港支聯會的六四悼念活動,更遭本土派因一句口號呼籲杯葛,並揚言在爭取民主路上,香港要與中國大陸進行切割。(劉雲報道)

1989年6月4日中國軍隊鎮壓學運的慘痛歷史,不經不覺已踏入第24個年頭。香港支聯會一如過往在六四當晚舉行燭光悼念活動。但是,今年卻因引用八九當年一件遊行T恤上印有的"愛國愛民.香港精神"字句作為口號,惹起本土意識高漲的一群香港人士關注,並高調呼籲進行杯葛。

呼籲香港人不要參加燭光晚會的本土派,亦是香港自治運動發起人學者陳雲根坦言,即使香港支聯會強調"愛國不等於愛黨"的說法,他認為仍然有錯誤,不過,陳雲的聚焦點不在黨而是人的行為。

陳雲:"這是錯誤的,因為愛國是講愛該國家的文化,關懷該地方的人民的福祉,但是,因為中共統治該國家已很久,該國家的人亦認同中共的統治,兼且他們到港後的行為是侵害香港利潤。"

筆名陳雲的陳雲根說,在中共統治下的大陸人到達香港或移居往海外國家後,很多人已發現他們的行為不是彬彬有禮,甚至大部份人的行為儼如蠻夷,因此,他覺得該口號,是把參加六四的人綁架起來,變成愛中共的一群人,故不能接受,兼且今年的本土意識特別興起,把"愛國愛民"說成是"香港精神",令他更必須要提出反對。

陳雲:"今年支聯會不知是否傻了,講愛國愛民,若只講愛國愛民,無所謂,但是,講香港精神就是愛國愛民,開玩笑嗎?"

愛國愛民的口號,除引起香港本土派反彈外,同時間亦引起天安門母親發起人丁子霖不滿,她更以"愚蠢及招人話柄"形容該口號,因為中共已把愛國與愛黨綑綁在一起。翌日,香港支聯會主席李卓人立即召開緊急會議,終決定放棄使用該口號,他承認,選用該口號時是抱著抗衡中共的意識形態作為出發點考慮,但現在放棄使用,是有感於"愛國"的真正意思已被中共扭曲,故改用"平反六四.永不放棄"為口號,盼望爭議平息,聚焦議題。

口號的爭拗,縱使暫停,但是,在爭取中國民主化與香港的民主路,本土派及支聯會的意見明顯两極,各持己見。陳雲認為香港人應先照顧自己的利益。

陳雲:"中國內部有很多利益矛盾,所以,香港先要自保好,自己境內人口及利益,保護好自己後才支援大陸,此外,大陸的民主化對香港有害。"

他指,"有害"之意不只是大陸的民主派是中國共產黨的扯線公仔,還有"民主議會必定是伸張本土。伸張中國大陸的利益,這樣會損害香港利益,或在香港利益上有很激烈的紛爭,以中國大陸的民主議會跟香港小地方的地方議會鬥,香港是會輸。"

對於香港支聯會正副主席的職務,由立法會議員李卓人及民主派的蔡耀昌分別出任,陳雲認為甚為不妥,他們會把中國大陸的利益凌駕於香港人之上,陳雲更覺得,香港人無義務要喚醒大陸人,因為喚醒後便要承擔責任。

陳雲:"那些人其實是可以反抗的,他們也可以在自己的地區批評,又可以消極不合作。那麼多年沒有見他們做,所以,這是默許。總之是危險的人,不是假設他們是壞人,而是要提防,這是危險的人。"

對於,香港民主派經常提出"中國無民主,香港亦無民主"的言論。陳雲不予認同,更以肯定的口吻說,由於有"基本法"的保障所以香港一定有民主,即使特首選舉要有提名委員會,中央要求特首要愛國愛黨,他都認為可以接受,因為

陳雲:"現實政治,他說要愛國即等於不要推翻他,這由他吧!不要違反他的利益,我們亦不會違反他的利益,香港自治是符合他的利益。不過,民間的愛國就有問題,從現實政治上看,無所謂,因為香港現在不是獨立政體,一國两制的主權在他手上,服膺他的政治權利,無什麼問題。"

聲稱中共仍容讓他維持獨立身份,可四周發砲的陳雲堅信,他提出的城邦論一定可以在香港出現,因為是香港唯一的生路亦是中國唯一的生路。不過,他承認這條路對美國或現時眾多跨國集團在港不利,因為他們取得的非分利益,屆時會遭民主議會作出制衡。

香港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對於爭取香港與中國的民主路作出切割的做法,並不認同,他認為這涉及個人的政治分析。

陳雲:"但實際上香港不能獨善其身,因為中共不會放過香港。若中共不放過香港,我們如何爭取香港民主呢?中共若在國內打壓人權,他會給香港有真普選嗎?所以,我們若要爭取真正的普選,跟中國人爭取民主自由,我們覺得是二為一的抗爭,因為我們有同一個對手敵人,就是中共政權,一個專制的政權,這樣我們是不可分開的。"

李卓人說,中共考慮全國的發展時,香港定必包含其中,而全國的思維就是維穩,打壓人權的思維,此情況下,他質疑中共會否容讓香港的發展可以分割開來。

李卓人:"我們不能說什麼也不理會中國(的事),有一個講法為何香港7百萬人要肩負13億的人民呢?現在,不是我們要背負他們,而是中共政權,是13億及7百萬的人民都要共同面對,我們要一起改變,我們若只想弄好香港而已,這是無可能的事,所以,香港是不能獨善其身。"

他強調,香港支聯會認為香港的民主很重要,從全中國的角度看,香港是政治上的特區,可以有民主的實踐,對國內而言會有影響。

李卓人:"我們不是要等中國民主,然後我們才要民主,而是起碼中共政權要在國內有寬鬆,這寬鬆不是說,要去到民主改革這最好的地步,起碼要寬鬆,它在國內肯寬鬆,香港才肯寬鬆。"

他指香港的本土意識,並不只著眼於個人的利益,而是普世價值。

李卓人:"我們本土的意識如何來?老實說,是很英國、美國的。我們一直的成長,法治的一套是很英美的。在某程度上,英國、美國先行普世價值。我們擁抱國際人權公約,擁抱國際標準,這些標準都不是華夏文化,這世界沒有華夏的普世價值,只有普世價值。"

香港人就是在這普世價值下長大,並且以這普世價值為立足點介入中國政治,他覺得,所謂的中國夢,並不是習近平的中國夢,而是普世價值的中國夢,可以一人一票選舉,人權自由得到保障。李卓人更認為,身兼立法會議員及香港支聯會主席,並無不妥,相反,可令工作更順暢,他更斬釘截鐵否認,香港支聯會以國家的觀念爭取民主,而犧牲了香港人的利益。

李卓人:"我當然否認。當我們站在利益時,我們是站在普世價值的價值,但亦是捍衛香港人的利益,如雙非問題,我們沒有人贊成雙非的人來港,因為當中沒有普世價值,因為沒有家庭團聚的問題。所以,問題不是我們覺得中國人民的利益大過香港的利益,這絶對不是,這是被刻意的扭曲,這純香港的民族主義,我們是不能接受的。"

不過,他承認今天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跟24年前已經不一樣了。李卓人:"對年輕人而言,他們不會接受愛國的觀念,他可以接受平反六四,可以接受抗衡中共的一黨專政,可以接受我們要爭取普選亦要中國有民主,我相信他們可以接受,只不過,他們沒有那種感情。"

他覺得,支聯會要在這基礎下思索,香港跟中國始終要一起發展,中國對香港又有主權,香港人的意識若對中國持續抗拒時,香港會很痛苦,因此,他覺得香港支聯會往後的發展方向,可能要令中國進步到某一個地步,使得香港人也覺得可以接受才行。

但是,他強調,愛國不能迫,更不應加諸於任何人身上。不過,他對六四燭光悼念晚會仍滿有信心會有眾多市民參加,因為彼此都珍惜燭光散發出來的道德感召力。

這邊廂,天安門母親發起人丁子霖對於口號抱有意見,但另一邊廂,同樣是天安門母親成員的張先玲卻不認為口號會令人混淆概念。

張先玲:"我覺得愛國跟愛黨是两碼子事,愛國是愛我們的中國,也不一定就是你愛中華人民共和國,你也可以愛中華民國,對嗎?愛國不等於愛黨,是愛我們中國這片土地,愛我們中華民族,而不是愛某一個黨,黨是可以更替的,包括想永遠執政的共產黨早晚也會下台。我們不會愛黨,我也不是黨員,我不會愛黨。但是,我愛國。"

她說,現時的年青人所受的教育以致思想已較毛澤東年代不一樣,能分別愛國不等於愛黨。相反,張先玲擔心,若香港的本土意識凌駕一切時,香港他朝也會淪為今天的中國,自由受到侵犯。

張先玲:"這是本土人維護自己的利益,他應該看到,有一天,他不為了支持中國民主化而奮鬥,他朝他也會淪為我們現在的狀態一樣,人權仍然被人鞭撻,自由仍然被人侵犯。"

她覺得,在六四事件上為死難者爭取平反、賠償及問責,已不再是一個地方的事。

張先玲:"這個事情不只是中國的事,更不是大陸的事或那個家庭的事,是整個民族的事,是關心到世界給我們怎樣看的事。你再有錢也只不過是一名流氓。"

她認為,大國之意,不獨有錢,還要有道德,這樣國家才有國格。

香港本土派的衍生源於2003年香港受到"沙士"的影響,經濟急速下滑,香港政府與中國大陸政府雙議後,容許中國大陸部份省市市民直接申請到香港旅遊,有關做法隨後不斷拓展到其他省市,但由於香港政府在面對大量大陸客到港前,未有就相關設施是否足夠應付及文化上的差異進行評估,兼且有大量低技術的新移民來港定居,另方面又有大量非香港居民的孕婦來港產子,引起香港孕婦沒有床位及未能購買奶粉,因而引起不少香港市民反感,以"蝗虫"形容新移民人士,又發起"反雙非"及"反水貨客"行動,迫使香港政府先保護香港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