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雙非孕婦事件,2011年香港孕婦已上街遊行,為甚麼到今年才爆發呢?
陳雲:這是幾年來的積怨,雙非孕婦(父或母均非香港人)霸佔床位,接著在公立醫院排擠本地孕婦,因為她們是用一些極其卑鄙的手段,如臨到生產才去醫院,去之前說自己有病,未到生產的時候卻說要出世了,要醫院採取優先的救援﹔或者最近在醫院護士覺得(大陸雙非孕婦)沒有緊急,晚一些救援,她居然罵其它同床的香港人,打了一個香港人,以及掌刮了醫生一巴掌。這麼多的事情,令得香港人覺得忍無可忍。
在(香港熱門網上論壇)高登論壇、親子王國聯合一起,就籌了一些錢在蘋果日報登廣告。也有抗議D&G歧視香港人,不給香港人照相,大陸人亂搞可以,令香港人覺得有出來登廣告,譴責這一些盜取香港資源福利的“蝗蟲”。
記者:結語的時候你用了“蝗蟲”兩個字,香港一些知識份子包括前衞的、大學學院的,都覺得這兩個字,下的太過重了。
陳雲:其實不叫他們"豺狼"已經是給面子了,我也是極前衛、激進的左翼知識份子,我的教養背景來自德國的左派。為甚麼叫“蝗蟲”?因為他們有很多,是侵佔香港的醫療與福利。有前科,有很多在香港公立醫院住了,接著沒有結帳就回了大陸。或者生了有缺陷的兒子,只要有困難,就留下來要香港照料,幾年後回來認人。
很多個案,有統計的數字與極惡劣的例子。如東方日報報導的,打香港人醫生,因為她覺得醫院待慢了她。甚至公然在置地廣場(中環高級商務區)的Cafe小便,嚇倒所有人。也有在地鐵小便與大便,這些行為是他們不會在其他國家,也不會在他們中國的本土做的。來到香港撒野,所以香港才叫他是“蝗蟲”。
“蝗蟲”就是飛越一個邊境,到另外一個地方,侵害對方的人。是一個準確的文學譬喻,只是指這一批侵害香港的人,其他的人我們是不會理會,他們不就是普通的大陸人。
不過,身為領南大學助理教授的陳雲,在香港輿論陣地為“蝗蟲”正名,也引來了眾多網民的圍功。指“蝗蟲論”引起發了香港的民粹,及一發不可收拾的排外情意。而國內民眾、遊客,站著不動都會中彈。也有市民到到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蝗蟲”廣告有歧視成份。
網上作家山中對本台講,“對於大陸來的遊客或者大陸來的人,是一種偏見。可能是自己本身留在香港,很少到國外,不清楚國外的歧視,或者國外對其它文化的交流是怎樣。(“蝗蟲論”)只會引起社會上的恐懼與恐慌。”
他並說,香港缺少公民社會。“問題是我們怎樣去衡量香港的核心價值,雖然香港一直說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但香港本身並沒有一種政治文化,公民社會的文化。大部份香港人不會關注這個社會,思想這個社會該如何。他們一般只會關注自己的利益,如退稅,派不派錢。不會考慮社會的整體性及未來的發展是怎樣,當遇到一個問題,不會提出建設性的方案,而是形成一種恐懼的情緒。”
另外,香港的民主派,或者是一些左派,也不認同用“蝗蟲”來稱呼,就算是佔香港便宜的大陸雙非孕婦。陳雲則回應,“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大陸人到香港要生兒子,要拿福利的時候,他們會說,大家都是中國人,我們來共享資源有何不對?他們何不想一下,如果他們是廣州人,到上海也跟上海的醫院說,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來生、來這邊住?他們是不會講這套話,他們只是對香港人講這套話。他們明知是一國兩制,(中港)不是同一個制度。他們下來講這些話,證明了是虛偽、偽善、不老實。
記者:那為甚麼香港的左派不同意你呢?
陳雲:因為一牽涉到族群衝突、要辨清哪一些是香港人利益?哪一些是能力範圍?合乎法制的自由,可以照顧大陸來的人?有這些分野的時候,就會衍生要有一個立場,要為本土說話,會得罪大陸,或者要與大陸有很多直接的頂撞,這需要對本土有一個承擔。當有人歧視香港,萬寧(超市)說買五罐奶粉,如果出示中國護照,有100元的禮券;但香港人是沒有,這是歧視香港的消費者。如果要採取本土的意識,違護本土利益,(香港的政團)是要講話的,要得罪很多的商家,得罪很多大陸的利益。
作家山中則擔心,這股“蝗蟲”論,引來的香港排外情緒,並非港人之福。
記者問:香港是否多的排外的情緒呢?
山中說,“香港的排外情緒是越來越多,她不單是對於中國人或大陸人。幾個月前外傭爭取居港權的事情,這事已經引發香港很大的排外情緒。我並不認為香港大部份人會展開雙臂去接受外面的一些文化,大部份人為接觸歐美的文化,或者日本的文化。他們不會去接觸一些比較貧窮的文化,譬如菲律賓,印尼等等。他們對於這些文化是不清楚的,所以我們在伸開雙臂的之餘,對另一些文化是排斥的。”
各位聽眾,雙非孕婦香港產子一事,不會一時兩日解決。矛盾正撕裂中港的關係、也在香港內地引起港人定位的分歧與激烈的辯論。有興趣加入討論,請電我們的熱線電話,我是何山,下次節目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