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後經濟未復甦 前高官發文指香港「形象困惑模糊」

2023.09.25
香港疫情後經濟未復甦 前高官發文指香港「形象困惑模糊」 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顧問、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周一(25日)在報章撰文,指夜經濟只是「塘水滾塘魚」之舉,《國安法》令人懷疑香港是否仍自由,港府「天天唱好之餘,須正視外圍觀感」。
路透社資料圖片

香港疫情後經濟未復甦,港府近來力推「香港夜繽紛」吸引旅客,惟效用成疑。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顧問、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周一(25日)在報章撰文,指「若社會總體消費力不繼,夜經濟只是塘水滾塘魚之舉」。他又提到,香港目前形象困惑模糊,《港區國安法》下部分外國人懷疑香港是否如從前一樣自由,認為港府「天天唱好之餘,須正視外圍觀感」。

張炳良周一(25日)在港媒《明報》發表文章,題為《香港的品牌困惑》,文中先花大篇幅講述香港疫情前的旅遊發展蓬勃,以往入境人數比起東京、新加坡多,不過因為「2019年政治動亂及3年疫情重挫好景」。

作為前高官,張炳良在文中亦分析了現屆政府的救經濟措施,包括特區政府今年2月展開「你好,香港」推廣運動,雖然雄心勃勃地招旅、招商,廣派機票和贈券,但實際生意差過預期。對於港府和商界今個月推出的「香港夜繽紛」活動,張炳良認為,不能以為政府可支配或取代市場力量,指目前現實不僅是夜間經濟活動萎縮,一些中小企和店舖也為日間業務回常緩慢而發愁,文章直言「若社會總體消費力不繼,夜經濟只是塘水滾塘魚之舉而已,邊際增益有限」。

對於如何改善香港品牌,張炳良指象徵香港旅遊的漁船標誌已經過時,應考慮以更具進取和前瞻性的城市標誌取代,更好說明香港的當代活力,不需過分花費精力不斷開發旅遊景點,香港應珍惜制度和人文遺產,繼續展示多姿多彩的街景、多元文化氣息及自由包容的創造空間。

張炳良指,香港目前形象困惑模糊。由於近年政治動盪與逆轉,以及新的《港區國安法》,部分外國人懷疑香港是否如從前一樣自由,是否受政治控制令多元包容收縮。他又認為,香港不乏國際眼球,惟近年其認知複雜、存在負面,變相也在修正香港的國際品牌,直指「政府天天唱好之餘,須正視外圍觀感。」

他又提到,《國安法》下,一些西方國家發布不利香港形象的國民外遊警示,而很多國家地區都有國安法律,大多是極嚴厲;但外國「鮮讓這些處理極端情况的法律,籠罩日常討論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致易產生驚弓之鳥」。張炳良在文章最後反問,「香港要突圍而出,除執法公正、尊重獨立司法外,能做得比他們更好嗎?」

資料顯示,現年70歲的張炳良在2012至2017年擔任運輸及房屋局長,現為香港教育大學研究講座教授。2019年「反修例運動」時,他同年8月出席電台節目,呼籲港府應清楚說明撤回修例,以及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