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被喻學術聖城  學者憂重組後 敏感庫藏或被封存

2020.12.24
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被喻學術聖城  學者憂重組後 敏感庫藏或被封存 香港前港督衛奕信(左二)曾於90年代到訪中心。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資料圖片

本台獲多名知情人士透露,超過50年歷史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將於明年面臨重組,中心的館藏會交由圖書館管理,中心的學術活動則會由中大「中國研究所」籌辦。有知情的中大教職員感嘆,重組中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有曾經到訪中心的維權人士認為重組等同整頓中心,形容大學此舉是「給童子軍戴紅領巾一樣」,認為中共對香港學術界的滲透只會越來越厲害。(李智智 / 鄭日堯 / 潘加晴  報道)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前身為「大學服務中心」,於1963年由研究中國大陸的西方學者在香港成立,並在198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後來改名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中心的宗旨在於「建立完善的當代中國研究圖書資料收藏」、「促進中、外學者交流」,及「提倡研究為社會服務」。

中心是擁有當代中國國情研究最齊全的圖書館,被學術界譽為中國研究的聖城「麥加」。館藏涵蓋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國情研究資料,當中涉及不少中國敏感議題,包括土改、反右運動、天安門事件等。由民國中期開始的黨史、地方史,和省、市,乃至縣級的地區資料,都能在中心找到。另外,中心也設有多個數據庫,例如《中國文化大革命數據庫》、《中國大躍進——大饑荒數據庫》等,詳細記載中國歷史事件的各種細節。

hk-chinacenter2-1.jpg
中心曾舉辦内地訪問團,獲中國國務院前總理周恩來接見。(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資料)

這所中心除了是資料庫,更是促進中西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冷戰時期,中國自我封閉和封鎖,中心則成為西方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直到7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中心隨之成為中方和西方學術連結的橋樑。許多著名的政治官員和學者曾到訪過中心,包括香港前港督衛奕信、撰寫《鄧小平時代》的美國學者傅高義(Ezra F. Vogel)、有份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美國學者奧森伯格(Mike Oksenberg)等。另外,中心亦曾舉辦內地訪問團,獲中國國務院前總理周恩來接見。至今,中心仍肩負促進中西學術交流的重擔,經常舉辦研討會和邀請海外學者來港公開演講。

中心經歷多次政治動蕩時代 卻過不了國安法時代

可惜的是,這些場面不復再。有不願具名訪問的中大教職員表示,不願猜度大學重組決定背後的原因,但他表示身邊的同僚均認為「政治目的」居多。他又嘆言,中心經歷過多次政治動蕩的時代,卻在國安法時代遭重組,加上早前中心創始人之一傅高義的離世,似乎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他擔心,在中心重組後,中大圖書館將以「閉架管理」的方式收藏史料,讓訪問學者和學生不容易查閲有關資料,特別是政治敏感的館藏。 

曾到訪中心人士:中共只怕你是「揭露中國真相研究中心」 未來必定加強學術滲透

維權人士胡佳向本台透露,自己曾在2007年曾到訪中心,查閲有關中國艾滋病等資料。他説,在中心可以看到在中國看不到的、出版不了的,和未經審查的學術資料,例如文革、反右運動等敏感資料。他感謝中大能有這樣一所記載著中國歷史的學術中心。

可是,對於中大要「重組」中心,他並不感意外,稱「自去年中大保衛戰後,我就預計到中大會加速『大陸化』」。他又說「重組」在中國官話就是「整頓」的意思,重組中心就好比「給童子軍戴紅領巾一樣」,擔心未來不管是中心人事還是資料,都可能會遭到「大換血」。

胡佳說:裡面那些跟中國直接有關的資料。哪怕你不是一個特別反共的組織,就是一個學術的組織,你想要求的只是學術的真諦,資料要客觀和詳實。在中國共產黨看來,所有的學生和學者能接觸到的資料,都應該經過共產黨的篩選、修飾,乃至篡改才行。所以你說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話,其實他們不怕你是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只怕你是「揭露中國真相研究中心」。但我後面也知道,就是在那個地方,中國大陸也派出一些和國安有關的人。他好像不是單單做研究,而是在那裡工作的那種類型。

他估計,未來中心重組後,必定有國安人員駐守工作和管理中心。當中共人員徹底滲透在學術機構時,中心自然也將失去其學術和歷史價值。

胡佳說:其實我覺得中國大陸的人,對這間中心尤為喜歡。你在香港可以隨意接觸任何資料,沒有防火長城,但在中國大陸看甚麼都不行。我知道有些學者一到中心,就好像如獲至寶,查閲各種各樣的資料,好像文革、反右、六四等等,碰撞出各種思想的火花來,而你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獨立和客觀的。但如果沒有這些的,你可能接觸到的東西跟共產黨給你的東西(沒兩樣),你所談出來的話與《人民日報》那些就有共鳴。

歷史學家:中心是内地和海外學者的瑰寶

《開放雜誌》總編輯金鐘(冉茂華)接受本台訪問時稱,他在80年代已認識該中心,除了是中美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心由創立至今收藏中國罕有的歷史珍藏、敏感書籍和檔案,「中心亦收藏過去30年各期的《開放雜誌》」,為中國學術研究提供非常全面的資源,形容是中國大陸和海外學者的重要資料中心,每年吸引不少學者到中心參觀。過去中心亦經常組織不少交流活動,邀請各方學者進行研討會和短期研究。

金鐘說:中心資料比較全面,不只是香港、台灣和海外的,尤其是中國大陸收集得很全面,如大陸一些出版物,有關中國歷史、近代史、現代史、出版著作和期刊,是研究中國問題的重鎮。

他估計,這次中心重組或與近月香港政局動蕩有關。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