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女神】中大民女像步国殇之柱后尘被移 六四印记何处寻?

2021.12.24
【民主女神】中大民女像步国殇之柱后尘被移 六四印记何处寻? 当港人还在消化「国殇之柱」在港大被消失时,中大的民主女神像连同岭大的六四浮雕在周五(24日)平安夜凌晨,在毫无预警下迅速被拆走。
粤语组制图

香港在「国安时代下」的平安夜,不足一日内,顿失三大「六四标记」,包括矗立香港大学的「国殇之柱」、位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民主女神像,和位于香港岭南大学的「天安门大屠杀」浮雕,令社会哗然。其中,竖立在中大11年的「民女」,不但属纪念「六四」重要标志,更融入香港学生各种自由民主的活动。本台曾访问时任中大校长沈祖尧,问及允许「民女」摆放的原因时,沈称「大学应兼容并包」。而当年有份促成「民女」落户中大的前中大学生会会长黎恩灏,接受本台专访称,如今的大学只为配合港府「洗太平地」。

民主女神像竖立中大11年 甚具象征意义

竖立香港中文大学11年的民主女神像,由美籍华裔雕塑家陈维明,依照1989年天安门广场上被推倒的民主女神制作,甚具象征意义,但这香港「民女」的竖立却一波三折。

hk-cuhk01.jpg
2010年维园悼念「六四」晚会后,陈维明的民主女神像由逾2000人护送到中大。(路透社资料图片)

2010年5月底,香港支联会获美籍华裔雕塑家陈维明借出其两件作品,包括民主女神仿像和「天安门大屠杀」浮雕。作品抵港后,运往铜锣湾时代广场展出,遭港警没收,13名支联会成员被捕,引起社会强烈回响,陈维明赴港了解时更被拒入境。「强抢民女」事件引起公愤,在舆论压力下,警方最终归还女神像。

hk-cuhk02.jpg
2010年5月底,陈维明的民主女神像和「六四」浮雕,被运往铜锣湾时代广场展出,遭港警没收,13名支联会成员被捕。(路透社资料图片)
对于「民主女神」落户中大的原因,翻查当年《中大学生报》报道指,时任中大学生会会长黎恩灏当时认为,中大学生会作为支联会的创会成员,而且在参选政纲中已阐明「要向同学传承八九民运的精神,推动中国民主」,基于学生会认为「新民主女神像有着纪念六四事件的意义,亦代表我们追求自由民主的社会」,故提出将陈维明的民主女神像和浮雕移送中大永久摆放,与香港大学的「国殇之柱」互相呼应。但遭校方以「必须坚守政治中立」为由拒绝,校内外群情汹涌,斥校方政治打压。后来,中大为免与学生冲突,暂准学生摆放在校园,而浮雕则安置在岭南大学。

黎恩灏当时在中大集会中曾这样说:我在此呼吁、恳求大家,如果有一日大学要将民主女神像和浮雕移离中大,我呼吁大家回来中大,保卫女神像。

港大「国殇之柱」被拆后 中大「民女」亦迅即被移走

不过11年后,香港市民连保卫「民女」的机会都没有。当港人还在消化「国殇之柱」在港大被消失时,中大的民主女神像连同岭大的六四浮雕在周五(24日)平安夜凌晨,在毫无预警下迅速被拆走。

hk-cuhk03.jpg
民主女神像「落户」中大后,陪伴学生经历多场抗争运动。(法新社资料图片)

对「民女」突袭被移走,黎恩灏向本台称,认为在《港区国安法》实施后,港府如此「洗太平地」是「意料中事」。

hk-cuhk05.jpg
在中大的民主女神像被拆夕,有市民放下一份《明报》,喻意称「国殇之柱」被拆走「即将轮到民主女神像」。(邓颖韬 摄)

黎恩灏说:我其实都不意外,港大鬼祟地将「国殇之柱」搬走,而其他大学仿效做法,以闪缩方法,将悼念「六四」的雕像移离校园。尤是在《国安法》通过后,港府「洗太平地」式行动是从来未停止。

时任中大校长沈祖尧:大学应「兼容并包」

本台2011年曾访问时任中大校长沈祖尧,了解允许「民女」摆放的原因,他坦言在决策过程中「有压力」,但认为大学应「兼容并包」。

沈祖尧当时说:我觉得大学教育应该是兼容并包,不同理论与看法应该被允许「百花齐放」,学生会要求把民主女神像移入校内,是表示对某种意识型态的认同,不会因为他们讲的和别人不一样就不被允许。

不过,如今中大称「大学从未准许该雕像于校园展示」,又以「曾参与安排雕像于校园展示的支联会和中大学生会已解散」等为由,在未有任何对外知会下拆走「民女」。

对此,黎恩灏认为,中大声明是配合港府打压支联会和中大学生会的说法。他指出,校方绝对有能力联络作者、雕塑家陈维明去厘清拥有权,但校方并无做到,「不但是不尊重作者」,将拆除「民女」诿过于支联会和中大学生会,而中大学生会的解散更是校方一手促成。

黎续称,中大对事件是「选择性」表述,称当年「民女」落户中大后,沈祖尧和校方主管,一直都有与其任内的多届学生会沟通,认为从如今中大声明所见,是属于「用程序包装的政治决定」。

对于如今的中大,黎这样说:我认为,在《国安法》之后看不到任何大学愿意展示校园内独立的意志,或珍惜多元、保障言论自由的空间。亦看不到大学,有采取以保护学生利益作为出发点的态度,反而处处配合港府洗太平地,甚至是改写历史。

黎恩灏预料,香港官方日后把任何与悼念六四有关、与批判中共有关的表述和艺术品,「全面清除的速度会相当快,不容乐观」。但他认为,即使实物被消除,记忆亦难以从人民脑中抹走。

hk-cuhk04.jpg
有市民得悉民主女神像被移离中大后,到场「哀悼」。(邓颖韬 摄)

中大「民女」经常「融入」学生各种抗争活动

在中大的「民主女神」过去11年对港人的意义甚至超越纪念「六四」事件,「民女」经常「融入」学生的各种抗争活动,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亦有「民女」仿制品竖立,在2019年反修例运动、2014年「雨伞运动」,甚至是同志平权运动等各大小运动中,都有不少学生和市民上前挂上标语,表达诉求,成为追求自由与公义的标记。

黎恩灏认为,不论是「民女」、六四浮雕和「国殇之柱」在香港校内展示都有「教化」作用,尤其是下一代和中国来港人士,让他们知道香港拥有表达自由、容纳不同意见、声音的空间。

记者:李智智 责编:罗燕云 网编:刘定坚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