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香港年報刪除「歷史」章節 分析:免大刀闊斧修改冀保國際形象

0:00 / 0:00

最新一期回顧香港大事的年報《香港2022》已經出版,然而篇章經重組後,整個自1970年代起沿用的「歷史」章節消失。分析認為,「新香港」要政治正確,歷史部分自然要大幅修改,然而若改得不堪入目倒不如直接刪除以保國際形象。

過去的年報都有「歷史」章節,本台翻查往年的年報,例如2021年有提及晚清割讓香港;描述《南京條約》時,沒有用中方史觀所說的「不平等條約」;再翻查過去的年報如2018年,這部分的內容亦類同;不過到2022年報,整個「歷史」章節被直接刪除。

此外,過去年報亦嘗試較不帶立場描述事件,例如當時年報描述2019年「721元朗西鐵站事件」,是寫「一群人在元朗站襲擊示威者和乘客」,雖然內容只有一句,但仍有記錄在年報上;不過,新一份年報則從不同方面有所改動。據《明報》報道,例如去年獨立成章的「宗教及風俗」及「傳播媒介」,如今拼入民青局負責的「民政和青年事務」,內文無再列舉本港傳媒組織數目。翻查過去多年年報,均提及香港記者協會「是本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記者工會」。

《明報》找來專門研究香港歷史的劉智鵬訪問,他卻說「以前做開,未必代表要重複」,並指香港年報有一段時間採用英方歷史史觀,現在「新時代新作風」,不設「歷史」篇章則毋須處理歷史表述問題。

分析:如改至不堪入目 不如刪除以保國際形象

香港歷史學者楊穎宇接受本台訪問,認為「新香港」要政治正確,可見新一份年報的編輯方法與現在的政治需要吻合。而對港府來說,歷史正正是需要大幅修改的一部分,楊穎宇認為,如果歷史部分會改得不堪入目,倒不如刪除以保國際形象。

楊穎宇說:「如果改得太厲害,其實會給人很差的感覺,香港原來現在篡改歷史這麼嚴重。其實他需要改的東西實在太多,例如六七暴動要改好多,香港是否殖民地他又說不是。所有事他都要做違反常識的論述時,其實出來的歷史論述是不堪入目的,所以索性刪除,以保持國際城市形象。」

楊穎宇續解釋,過往每份年報都有「歷史」章節,是因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年報有責任概括歷史,全方位描述一個城市的情況,讓新認識香港的人透過年報便可了解香港,而且英國很重視歷史,所以這做法才會一直沿用。

分析:港府覺得「新香港」從頭來過 歷史已經不重要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則向本台指,年報刪除「歷史」篇章是政治考量多過學術考量,就是告訴大家「新香港」從頭來過,歷史已經不重要。今天能在年報刪除歷史,他日是否進一步會用其他方式篡改歷史?杜耀明認為,未來博物館也許會,而現在已對圖書下手。

杜耀明說:「例如2019年社會運動的書,我相信在香港沒甚麼機會出版,亦沒有人敢出。以前有關香港的書例如「雨傘運動」,以至1997年之前「八九六四」中國民運那些書籍,一律都會在香港刪除,他們會認為刪除了這些就會刪除到我們的記憶。」

過去年報盡量以客觀事實描述當年大事,保留歷史。不過杜耀明相信,日後年報的作用只會變成宣傳政府的口徑。

就今次事件,政府新聞處回覆稱,新一份年報採用了新的內容組織,「更聚焦地回顧2022年的香港重要發展」,全書19章詳述政府年內推動的政策、成就及各方面的發展。

記者:淳音 編輯:溫曉平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