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傭團體港政總外請願 批評建制議員言行令香港重回奴隸制時代

0:00 / 0:00

香港有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提出「完善外傭政策」,以改善外傭「跳工」、「斷約」問題;有關議案引起外傭團體批評是歧視移民工,漠視外籍工人權益。示威者要求兩人公開道歉,促請兩人停止製造社會矛盾,讓香港變得更平等和互相包容。

「不要歧視!我們是工人!不是奴隸!」示威者抗議。

「亞洲移居人士聯盟」(AMCB-IMA)周五(24日)發起請願行動,聯同十幾名外籍工人帶同橫額及標語,到香港政府總部外示威,她們不滿兩名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葛珮帆歧視移民工。示威者引述葛珮帆早前形容,經常有外傭「人不對辦」,被發現不符合聘請時的描述。

多個外傭團體到香港政府總部外請願。(董舒悅 攝)
多個外傭團體到香港政府總部外請願。(董舒悅 攝)

外傭團體憂「香港回到奴隸制時代」

而另一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早前提出,為了防止外傭「跳工」,要求外傭在終止合約後的離港規定,由兩星期縮短為7日。團體批評有關政策令香港倒退,「讓香港回到奴隸制時代」(bringing Hong Kong back to the age of slavery)。

「亞洲移居人士聯盟」發言人、菲律賓婦女團體Gabriela香港分部主席Shiela Tebia-Bonifacio表示,這所謂的「完善外傭政策」令很多外傭無所適從。

示威者手持請願信。(董舒悅 攝)
示威者手持請願信。(董舒悅 攝)

Shiela說:這是很瘋狂的,因為移民工來香港,我們要向(中介)公司付很多費用,例如我是菲律賓人,如果我回去菲律賓再來香港,我要付很多中介費,這對我們來說成本高昂,所以本身2星期的離港規定已經很有問題,我們已經在要求港府拒絕這種政策,如果這縮短到7天怎麼辦?

外籍工是「工人」而不是「商品」

示威者強調,外籍工是「工人」而不是「商品」,批評「擁有像葛珮帆這樣的思維,在香港是極不可接受,並應受譴責。」而她們相信,大多數香港人都是尊重人的權利和福祉。

對於被指外傭「斷約」、「跳工」問題,Shiela指出,外傭不會輕易「斷約」,因為每次找新工,都要再支付中介費,在家鄉待業時長時間無收入;而轉工大多是因為承受不了不公平的待遇、惡劣的工作環境。

外傭團體不滿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葛珮帆歧視移民工。(董舒悅 攝)
外傭團體不滿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葛珮帆歧視移民工。(董舒悅 攝)

Shiela說:「跳工」只是一個傳說,從來不存在;其次,如果我們想轉僱主,有甚麼問題?因為我們是外籍移民工?我們就不值得有權利?如果是這個原因,這證明了香港社會是存在歧視。

外傭:將香港視為第二個家 盼社會包容及停止衝突

Shiela現時39歲,已來港17年,她形容「已將香港視為第二個家」,已將大半人生都投放在香港,並將香港家庭的孩子視為自己的孩子照顧,但無奈付出不被擁有制定政策權的立法會議員認同。她說,「我們的僱主都是很好的,各方面都是很好,香港有很多好的人。」

她希望顏汶羽、葛珮帆能夠運用權力,訂立法例去幫助僱主及僱傭維持和諧關係,讓香港社會更加包容,尊重少數群體,而不是挑起衝突,利用移民工來獲得聲望,以推進自己的政治生涯。「因為在做這些事情時會帶來恥辱,是將香港描繪成一個種族主義和不公平的社會。」

針對有關指控,本台周五向顏汶羽、葛珮帆查詢,惟截稿前都未獲回覆。

香港有約 34 萬外傭 佔整體人口約 5%

香港現有約34萬外傭,佔整體人口約5%。葛珮帆早前撰文指,針對經常有外傭「人不對辦」,被發現不符合聘請時的描述,甚至已懷孕或身懷重病而不宜工作的問題,建議釐定「外傭合適體格」的準則,並就標準僱傭合約第17條款提及「適合任家庭傭工一職的體格檢驗」作明確定義。

另外,葛珮帆建議設「外籍家庭傭工事宜監管局」,集監察、審批、培訓等職能於一身,並設政策委員會,於政策推出前向業界作出更多解說。而針對一些不良中介濫收費的情況,建議修訂《職業介紹所實務守則》內有關收費指引,及訂明必須提供收費詳情,同時訂立外傭中介公司評分制度等,多方面監管及提升中介公司的質素。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