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強調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在經濟方面,特首林鄭月娥強調,要讓香港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國際循環的「促成者」,緊貼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雙循環」政治口號。有經濟學家認為,有關政策完全由大陸角度著想,並改變香港過往的國際定位。(劉少風 報道)
林鄭月娥周三(25日)發表任內第4份《施政報告》,公布多項推動大灣區發展、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措施,包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深化兩地金融互聯互通,容許香港國際機場入股投資珠海機場,在新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研究優化羅湖口岸,以及在港深陸路口岸亦實施「港車北上」政策等。
林鄭月娥指,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可進一步強化在國際循環中的「中介人」角色。
林鄭月娥說:香港享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可進一步強化在國際循環中的「中介人」角色;另一方面,可聚焦內地市場商機,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大灣區發展為切入點,積極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發揮好這雙重角色將為香港經濟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
香港經濟學家羅家聰接受本台訪問指,有關措施完全由大陸角度著想,並改變香港過往的國際定位。
羅家聰說:這完全是由大陸的角度想,都不是像香港的施政報告,現在它(中國)與美國或整個西方鬧翻,拉你(香港)落水歸邊,所謂的「循環」就是這樣,實際上香港一向的定位清晰,一個國際城市做國際生意,現在別人(外國)制裁、圍堵你,還有甚麼可以做?就叫你不斷去大灣區。還有甚麼定位?別人都說你「一國一制」,不是國際化城市。
羅家聰又指,即使香港企業有意到大陸做生意,但國內市場已開發,港商恐已失去成本優勢,在同樣經濟不景的環境下亦難以發展。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本台指,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國際圍堵之下,中國面臨內外交困,只好先考慮「內循環」,香港的資源故被用作國內建設。
劉銳紹說:如果中國的經濟現在只靠「內循環」,一定是死路一條,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到現在,已經需要有第三產業,尤其是對外的金融業來支撐,現在「內循環」更加需要香港的投入,會否以香港的資源建設國內?所以更加需要香港作為一個喘氣,或對外循環的血管。
林鄭月娥表示, 香港與內地互聯互通機制將會擴大。她說,中央繼續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同意將在港上市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納入「互聯互通」選股範圍。她表示,為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中央支持香港機場按市場化原則投資入股珠海機場,亦將在深圳的新皇崗口岸採用「一地兩檢」。
另外,《施政報告》推出多項鼓勵和支持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工作和創業的措施,包括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預計提供2000個名額,鼓勵企業聘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工作。
不過對於香港本身,林鄭說,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因社會動盪、疫情和國際政治形勢受到重創,勞工市場亦面對巨大壓力。政府預測全年經濟收縮6.1%。
外界認為,林鄭月娥這份《施政報告》緊貼中央的論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多次提及「雙循環」發展戰略,意指中國應該把內需和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建立經濟的國內大循環,同時保持外國市場和投資者作為經濟增長的第二引擎。他將該戰略描述為一項具有安全重要性、讓中國在全球動盪時代保持經濟增長的任務,而新的地緣政治緊逼感也將加大官員們向他展示成果的壓力。
中共19屆五中全會最近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當中表示將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策略的要點是擴大內需,但卻不是對外封閉,而是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更好地利用國際循環來促進國內循環。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