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擬「共享」器官移植後港取消捐贈人數急升 港府批「蔑視兩地同胞血濃於水」

2023.05.22
中港擬「共享」器官移植後港取消捐贈人數急升 港府批「蔑視兩地同胞血濃於水」 香港醫務衛生局表示,衛生署留意到近期到器官捐贈中央名冊網站內,取消登記的數字不尋常,遠較過去數字為高。
Photo: RFA

港府正與內地商討跨境「共享」器官移植恆常化,不少香港市民擔憂影響本地器官移植分配,引致近日取消「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數字急升,港府稱有關取消登記的數字「不尋常」。

有病人組織表示,對取消捐贈人數增加感到可惜,認為情況反映市民對「中港器官互通機制」存有憂慮及不理解,部分人強烈反抗捐贈器官到內地。

針對公眾對「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及「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的關注,港府周一(22日)主動發新聞稿回應。香港醫務衛生局表示,衛生署留意到近期到器官捐贈中央名冊網站內,取消登記的數字「不尋常」,由在去年12月至今年4月,共有5,785個取消登記的申請,遠較過去數字為高,然而其中超過一半的2,905宗取消登記申請,申請人根本從未登記捐贈器官,或屬重覆取消,其中2月份單月無效取消登記比率達74%。

衛生署:20182021年取消登記申請 介乎266748

本台周一向衛生署查詢,由2008年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成立至今,取消登記的人數。衛生署周二(23日)回覆,但只是提供2018年開始的數字。衛生署發言人指,由2018年至2021年,每年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的取消登記申請,介乎266個至748個;2022年的有效取消登記人數則為1,068人。另外,發言人又指,於2018年至2022年,每年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的累計登記人數有上升趨勢,申請人數分別為297,446人、317,447人、330,764人、343,593人及356,093人。 

中央名冊自2008年設立以來,登記人數一直持續增長,由2009年的45,150人增至現時超過357,000人,反映器官捐贈受廣大市民支持。

病人組織:市民對機制存有憂慮及不理解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周一對本台指,取消器官捐贈人數急升,最直接原因可能與中港器官互通機制有關,但同時新增登記人數仍然錄得正增長,難以單憑取消及新增人數來判斷本地病人權益受剝削。不過從數字反映,的確多了市民退出器官捐贈計劃,除了移民等因素,亦源於對中港器官互通機制存有憂慮及不理解,部分人對於捐贈器官到內地的意欲出現強烈反抗。

 林志釉說:因為他們(捐贈者)都不知道,這個機制是如何,有些人可能對國內的捐贈感抗拒,覺得不是他原先的想法,而有退卻。其實這可能也影響到,幫香港人的事情,因為他一退出,原先可以救活其他人的器官,本身可能救活香港人,但因為這樣退出,這其實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林志釉指出,站在病人權益的角度,器官捐贈不分國籍,惟香港對有關計劃缺乏討論及諮詢,未能取信於港人。

林志釉說:配對計劃中,會不會有一個很小的比率,(公布)這個器官在香港的名單是完全沒有人可以受惠,因此器官可能會在國內受惠到,這都是一件好事。只不過政府如何取信於香港人,機制不會被濫用,或者機制不公平使用,因而導致捐贈者的意欲剝減?

香港遺體器官捐贈率一直高於中國 

中港「共享」器官計劃令人關注,包括如何確保港人利益受保障。大陸器官捐贈人數比例和意願都較香港低,國內14億人口對比香港700多萬人口而言,其器官需求不遜於香港,港府如何確保港人利益受保障?

 林志釉亦質疑,在國內供不應求下,是否真的有多餘器官捐至香港,「因為國內捐贈者低,所以開誠佈公是重要的。」

據國際器官捐贈與移植登記組織(IRODaT)數字,過去10年來,香港遺體器官捐贈率(pmp)由高峰的7.22持續放緩,但一直比中國內地高。而最新數字,香港去年pmp為4.66,高於中國內地的3.63。 

港府:個別人士蔑視兩地同胞血濃於水 

針前公眾對「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及「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的關注,港府發言人又指,留意近日互聯網上有少數人歪曲器官捐贈的利他奉獻精神,宣揚登記器官捐贈者應審視受惠者身分,甚至呼籲他人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完全違背器官捐贈的精神,醫衛局表示遺憾。發言人又批評「個別人士肆意貶損內地與本港建立恆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的積極意義,蔑視兩地同胞血濃於水及過往各種無私捐獻互助,以至內地捐贈器官挽救香港病人生命案例的事實,漠視兩地輪候器官病人的福祉,亦曲解國家的器官捐贈及移植的發展和分配制度」。

中國器官移植來源備受爭議。去年12月,香港經「特事特辦」為一名4個月大女嬰芷希完成首宗來自內地的器官移植手術後,香港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隨即加快推動將香港納入「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今年3月中,盧寵茂曾到訪北京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交流,商討與內地建立恆常器官移植協作機制。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

評論

2023/05/22 19:47

我自己既野,唔比人都要比人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