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條立法】為何港府一意孤行? 分析:習近平內心不安要加強控制

0:00 / 0:00

23條立法周二(30日)突如其來正式展開公眾咨詢,即使國際間對立法感憂慮,或再牽起一波移民潮、外資出走等情況,但當局仍一意孤行。分析認為原因在於習近平自覺無法控制現今局勢、感到不安, 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操控,正如中國早前也修訂《反間諜法》。

英、美多國上周於聯合國要求港府廢除《港區國安法》;《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近日亦指,香港已「中國化」,越來越不像國際城市,但仍無阻港府硬推23條立法,稱以「填補漏洞」:「有安全及穩定的環境,對經濟發展必然有利。人的流向必定也是針對安全及穩定的地方。」

國際媒體:緊縮對港箝制

香港監察創辦人羅傑斯(Benedict Rogers)形容這是將香港「更深入地釘進已消失的自由的棺材裡」(deeper into the coffin of Hong Kong’s long-gone freedoms)。至於海外媒體,如台灣的《自由時報》直言「緊縮對港箝制」;《路透社》則提及一些商界人士、外交官和學者都密切關注事態發展,認為立法可能會對香港這個金融中心產生深遠影響;CNBC則形容這是「收緊國安法」。

其實國際的擔心不無道理,在周二的記者會上,李家超多次將矛頭指向外國,說包括美國中情局和英國的情報單位,已針對中國和香港進行大量的情報工作,又指香港經歷過2019年的「黑暴」,認為外國代理人以及「港獨」思想還潛伏在香港社會。

李家超矛頭指向英美:其實我們只是保護自己

哪英美等西方民主國家是否香港的敵人呢?李家超這樣回應:「其實我們只是保護自己,任何人或國家不針對我們,不製造我們風險,我們是很高興的,也是應該的,因為我覺得世界應該和平共處。」

23條第七章涉及有域外效力的《境外干預罪》,而過去國際間不時發聲批評港府,特別是「反送中」時期,這無疑令人擔心很容易因發表異議聲音而墮入法網。不過李家超則說一向歡迎對政府有不同的意見,觸犯法例的標準在於是否「有意圖」、「用心」。

分析:習近平內心不安 要加強控制

香港經濟不景、與西方國家關係亦非常差,港府為何還要一意孤行在此時此刻立廿三條?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認為,立法是多此一舉:「我講一句比較粗的話就叫脫褲子放屁。現在這樣法網還不夠密嗎?」

而他認為中共之所以這樣做,主因習近平的不安:「因為中國經濟不好,各方面問題很多,跟全世界關係愈搞愈僵。他的猜疑心愈來愈重,草木皆兵。他也沒辦法跟全世界宣戰,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控制。我不認為北京很在意香港怎樣,但是他需要香港維持某種境外角色。」

台灣韜略策進學會秘書長吳建忠則估計,習近平主張「敢於鬥爭」,甚至過猶不及以表忠。吳建忠說:「基本上已經是與全世界各國為敵,但是習近平對於他自己本身的不安全情況,所以才做出這些考量。但是我們也必須要看到中國的官僚系統,在習近平講出『該出手就出手』,間接也導致這些官僚向上逢迎,拍馬揣摩上意的立法行為。」

諮詢期到2月28日,當局目標在立法會暑假休會前完成立法。

記者:淳音 編輯:李榮添 網編:池煥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