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意研究所(下稱「香港民研」)周三(27日)公布調查,受訪者對香港過去一年整體發展的滿意度和快樂程度有所改善,但對來年整體及個人發展的樂觀淨值,均較去年分別急跌28%和11%。市民和學者指,鑑於香港大環境愈來愈多「不可預期」的因素,港人更傾向「靠自己」來修身齊家,故出現「個人感快樂,卻對前景悲觀」的現象。
香港民研於12月8日至16日成功訪問501名香港居民。結果顯示,受訪者對過去一年香港整體發展的滿意率淨值為負11%,按年升9%,介乎「幾不滿」及「一半半」之間;而過去一年認為活得快樂淨值由去年近乎0,顯著升14%。該兩數值均創為2018年12月以來新高。
不過,受訪者對來年香港整體發展「樂觀」為40%,淨值「清零」,較去年急跌28%,而來年個人發展樂觀淨值只有25%,按年亦急跌11%。該兩數值均創為2020年12月以來新低。
市民:疫後多了外遊散心感覺又可能開心些
為何港人明明覺得自己今年過得快樂,但同時又傾向對前景悲觀?市民陳先生(化名)認為,經濟差、店舖倒閉潮及傾向不留港消費等現實環境,都反映香港前景不好,但疫後全面通關多了外遊散心,「感覺又可能開心些」。他說:「每個人對快樂與否的定義不同。香港比其他國家、城市較為平安,沒有戰爭,亦沒天災,這是快樂因素,但同時香港的生活壓力、物價、居住情況,困難程度是全球數一數二。」
有份出席今次民調記者會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指出,今年下半年行政及專業人士的民情指數最低,超越學生成為最為不滿的群組,反映市民面對種種「不可預測、不可控制」的經濟及政治變化下,決定自行調整心態,故出現「前景和個人情感上兩邊意見」。
劉銳紹說:「無論任何年齡層,除了老一輩看化了,或認為沒得再差,中層、專業人士、青年其實反映了『四毛』——『無奈、無力、無助、無望』。在此情況下,開始『修身齊家』,這修身是指獨善其身…既然影響不了政府政策、社會、大局,惟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無人會想了。」
學者:港人越來越向「自己顧自己」
劉指出,香港GDP、股市、庫房儲備和貿易數字等急劇轉差,更面對鄰近大陸城市競爭,惟暫未看到港府有解決之法「對症下藥」,凡事只強調國安為先,加上改變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未能監督政府,政策配合北京多於站於民間。
前香港民研副行政總裁鍾劍華亦認為,情況反映港人愈來愈傾向「自己顧自己」。
鍾劍華說:「我與香港的朋友討論,發現類似特點是不再期望甚麼,追求自己的快樂,例如往深圳消費、多與親友消遣喝酒,將整體生活期望降低。不理風吹雨打、自求快樂的情緒,在如此壓抑的社會亦是很正常的。」
今次民調有38%人的新年願望「與個人相關」,較去年20%大升,「與社會相關」的願望由去年的近一半,跌至35%。鍾指出:「可見大家的躺平心態,因正常情況下,除了糊口,亦希望市民對社會有承擔,但他們已認為沒有意義。起初『自己顧自己』,結果會慢慢變成各家自掃門前雪,獅子山精神慢慢會沒有了」。
他又指出,今次民調回應比率「算低」,不少人不敢答或避重就輕去回應,故民調「愈來愈難做」,或未必完全反映實況。
記者:李若如 編輯:李榮添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