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29 年由香港記協發表的「言論自由年報」,今年改由一群獨立記者接棒撰寫,並由國際記者聯會在海外發表。報告「記下了表達自由日漸消亡中的最新發展」,並直言「報告無法在香港境內發表,其諷刺是無人能夠視而不見的」。報告當中提到,部分港媒已移師海外,另有新興小型媒體成立,但難說這種營運模式是否可行。
國際記者聯會(國際記聯)上周五(14日)發布由一群獨立記者撰寫的香港「言論自由報告」,題為 《無法封嘴的故事》,「記下了表達自由日漸消亡中的最新發展」。報告起首提及,這應是「記協第30份言論自由年報,但在北京為香港訂定的《港區國安法》威脅下,可以想見,這是不可能實現了」,因此由國際記聯提供平台發布。他們認為「報告無法在香港境內發表,其諷刺是無人能夠視而不見的」,許多懷抱新聞自由和人民知情權理想的新聞工作者,「不得不逃亡海外,或自我審查,或僅因自己的新聞工作而面臨多年的牢獄之災」,是香港的哀歌。不過仍然有許多新聞工作者繼續專業工作,「為黑暗帶來一點光明」。

報告共5個章節,包括「恐懼成真」、「《港區國安法》淘空香港新聞自由」、「異議新聞媒體冒起 惟前景未明」、「法庭裁定《國安法》打敗言論自由」及「公共廣播的消亡」。內容提及,在報告涵蓋的時期內,起碼有12間傳媒機構直接或間接因《港區國安法》的實施而結束經營,包括香港《蘋果日報》、《加山傳播》、《立場新聞》、《眾新聞》及《傳真社》等等。報告形容,這「在香港是史無前例的」。報告續提及根據現有紀錄,10名新聞工作者及4間機構因從事新聞工作,被當局根據《國安法》或《刑事罪行條例》的煽動罪加以起訴,「一舉重創新聞自由」。

部分港媒移師海外 新興小型媒體成立
報告續指,香港媒體也面臨多元化的分水嶺,有新聞媒體重整旗鼓,於台灣、新加坡、加拿大或英國等地提供網上新聞。報告認為,移師海外可提高新聞自由度,但在做即時報道上也遇到困難,因為無法到現場採訪而失去即時反應。香港還出現許多以評論和分析時事為主的小型新聞媒體,其中很多媒體人來自被迫停業的傳媒。不過對於這種模式是否可行,報告說仍然是未知數。原因是難以評估新媒體的接觸率,而且很受它們依賴的社交平台的政策和大數據演算法所影響。
創立新媒體 只盼填補資訊空隙
曾任《立場新聞》採訪主任的林彥邦,今年4月創立一人新聞平台ReNews,他周一(17日)接受本台訪問,說記協曾經也處於風眼之中,在香港政治現實下,記協很難再去實現「言論自由年報」及「人權新聞獎」等,要由海外接手似乎也是迫於無奈的選項。他慨嘆「一份出版了29年的報告,要由海外發布,已經反映到現在香港的言論自由有多差」。
至於為何辛苦也要獨自一人創辦自媒體,他說原因很簡單,因為喜歡做新聞,加上前同事被指煽動罪,他認為大家只是專業地做新聞工作,令他更決心想繼續做下去。加上自從《蘋果日報》、《眾新聞》及《立場新聞》消失後,他認為網絡上的輿論及消息來源偏向一方,由親政府的聲音主導,因此他希望能填補資訊上的空隙。
林彥邦說:因為公眾也需要有相關的資訊,以及即使立場不同的市民也好,其實他們也一樣需要有其他觀點去平衡他們的角度,令他們看事物可以廣闊一點,不要偏向一方。我希望至少在資訊源的分野上做到這個功能。
新媒體前路難行 影響力有限只能盡做
不過即使成為其中一間新媒體,他坦言實際上無可能填補到《蘋果日報》消失後在新聞業界上所造成的「巨大真空」。他說《蘋果日報》結業前,其追蹤人數達200萬,但他們所有新興媒體集合起來的追蹤人數也不及《蘋果》一半。
對於新媒體的前景,他都說其實經營很困難,在紅線下很難捉摸危險區域在哪。
林彥邦說:其實在現在的法令底下,你好難大張旗鼓。直接地說,你抱著一個隨時可能被拉人封艇的預想,怎可能設立到一個好有規模的機構出來呢?而且反過來說,如果設立一個好有規模的機構,是否等同邀請警方去關注你甚至審視你,這是迫於無奈。當你人手資源如此缺乏的情況下,其實你能做的事很有限,你的影響力也有限。
報告:港市民現僅表達意見亦可被視為犯罪 公民論政文化備受摧毀
除了媒體言論自由,報告又指,「在獨立媒體遭到鎮壓的時候,香港普通民眾亦受到極之惡劣的對待」。例如有人因分發傳單、高呼口號等而被裁定觸犯與國家安全相關的罪行。法官的裁決表明,僅僅表達意見亦可被視為犯罪。報告強調,對媒體自由和個人言論自由的攻擊,已令一度活躍的公民論政文化備受摧毀。但港府及北京「使法律腐化為鎮壓工具,將國家安全重新定義為執政黨至上,並將重要的人權臣服於保護政權這單一目標」。
國際記聯促請港府立法 賦權市民自由獲取資訊
最後,國際記聯促請港府立法,賦權市民得以自由獲取資訊、促請政界和社會領袖與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聯手,要求港府廢除《港區國安法》和《刑事罪行條例》中的煽動罪。
香港記者協會自1994年起每年發表年度言論自由報告,並會上傳到其官網,惟本台記者周一(17日)發現,該網站目前已不能查閱,顯示為「404 Page not found」。
記協:基於政治壓力 暫停撰寫年報並將所有年報下架
記協主席陳朗昇回覆本台查詢時說,記協並不知悉是次報告也無參與,感激有關組織關心香港新聞自由,「惟目前香港新聞自由狀況已經顯而易見」;並說基於政治壓力,記協今年年初起暫停撰寫年報,並同時將歷年年報下架。不過在今年9月尾,記協仍有公布2021「新聞自由指數調查」結果。
曾有份撰寫記協「言論自由年報」,因安全問題而不願具名的傳媒人士對本台指,理解面對不明朗,具官方背景人士媒體批評下,任何如實記錄新聞自由及傳媒發展,亦帶風險。他認為「不出報告本身亦可說明新聞自由狀況,令人感到無奈、悲哀」。
記協去年7月發表第29份年報,以《破碎的自由》為題,指出《國安法》生效下的香港滿布「紅線」恐懼彌漫,傳媒環境急速惡化,自由在極權下被摧毀,支離破碎;對香港新聞自由而言,是最壞的一年。

記者:淳音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