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基建債券」認購額不足成13年來首例 分析形容「響起警號」
2024.12.09
香港政府最近發行的「基礎建設零售債券」,出現了自港府發行零售債券13年以來首次「未足額認購」。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日(8日)在一個電台節目回應時認為毋須憂慮,因為機構投資者超額認購「三、四倍」。但有評論認為,今次散戶可能因不希望鼓勵港府以發債當收入而卻步;在港府深陷財政危機的同時,市場對政府債券反應冷淡「響起了警號」。
- 港府調整今年財赤估算至1千億 分析:港信貸評級或會被下調
- 港府財赤議員倡公務員凍薪 分析:就算開刀不會指向警隊及國安
- 【財經自由講】香港經濟無法逆轉 股、樓、航運、旅遊光輝不再 港人要習慣全面大陸化新常態
- 【財經拆局】金管局的「破例干預」 選擇性寬新盤按揭需警惕「道德風險」
13年來首次有政府零售債認購不足 陳茂波:完全唔洗憂慮
港府上月宣布發行「基礎建設零售債券」供市民認購,為「北部都會區」等基建工程「籌旗」,並於上周五(6日)截止認購。港府隨後公布相關數字,初步資料顯示只有約12.8萬人認購共值約178.5億元「基建債」,低於200億港元發行限額,預料最終將只能發債178億。
今次是港府自2011年推出通漲掛鈎零售債券(iBond)以來,除只限長者認購的「銀債」外,首次出現未足額認購的情況。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日(8日)出席《商台》節目被問到市場對「基建債」反應冷淡的看法時,認為毋須憂慮。
陳茂波說:「反正我們在機構投資者方面,超額的認購是三四倍。所以我們今年要籌的一些債券金額,是完全不用憂慮。」
政府發言人上周五亦提到,政府以投標方式所發的基建機構債券,投標金額是發行額約3至4.5倍,所以整體而言,政府債券仍受市場歡迎。陳茂波又指理解有投資者會覺得「搞一大輪才分得十萬元」,認為坊間有其他回報更高的投資選擇。
港府將每年削1%經常開支 料「三幾年」後才收支平衡
面對今個財政年度預料將錄得逾千億元赤字,陳茂波亦交代了除舉債度日外,港府未來的「財政整合計劃」。
他說:「主要是要削減政府部門的開支增長,在人手方面,我們就凍結在2021年3月的水平。此外政府部門之前也宣布,在今年開始我們削減經常開支每年1%……我們覺得整個財政平衡,大概需要三幾年。」
評論:港府拒正視問題 應考慮削公務員編制、公務員減薪
陳茂波將政府財政問題歸咎於利率高企導致樓市交易減少,影響印花稅收入;以及企業仍處疫後恢復期,造成利得稅減少等因素。前有線財經台台長顏寶剛認為,陳茂波上任財政司司長時香港財政儲備有超過1.2萬億,但港府至今仍然不願承認出現結構性財政問題。
顏寶剛說:「現在他(陳茂波)輸了我們一半的財政儲備,當然有部分理由是因為疫情,但是疫情過後也看不到政府有任何所謂開源節流的措施。現在每個部門削減1%經常性開支,完全是幫不了的。所以現在應該也有不同的意見,包括立法會也有人提出,公務員是否需要削減編制;以至好像仿傚2003年梁錦松年代,我們有公務員減薪這些方案,應該出來認真討論。」
認購不足或因市民欲作表態
至於市場對「基建債」的反應則出乎顏寶剛的預料,對比起2021年零售債券獲超過70萬人爭相認購,他形容今次認購人數「強差人意」,但回報吸引力不大並非唯一原因。
他說:「我也見到有些朋友留言說,過去每次都有買零售債券的,但是這次不想買了。為甚麼呢?是因為覺得不想鼓勵政府,在現在的財政狀況下再增加發債,用發債當收入去反而令財政問題加深,而且不止一個朋友這樣說。似乎也反映到有部分市民意識到香港財政問題是不能持續下去,大家都開始覺得,是否應該在認購基建債券上做一個表態呢?」
顏寶剛:市場反應冷淡響起警號
雖然港府要金融機構「揼心口」認投債券並非難事,但顏寶剛指,今次市場對政府零售債券的反應「響起了警號」。他說:「陳茂波也說明了,這些基建債券集資的金額不是用政府的經常性開支,而是用一些特別的基建項目,包括現在市場討論了很多的『北部都會區』那些片區開發。未來如果這方面的資金不到位,發展商也沒有信心去參與的時候,是不是最終又是政府負責所有開支,用盡香港人的財政儲備,去做這些所謂『大白象工程』呢?」
陳茂波則指,要解決經濟問題,未來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與時並進」,提升金融等「優勢產業」的競爭力;以及培育新產業,包括支持創科產業發展。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