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台灣是中美角逐犧牲品 學者:「零邦交」失國際發聲渠道

0:00 / 0:00

上周在一星期內兩個邦交國和台灣斷交,前副總統呂秀蓮舉辦「藍綠對談 斷交海嘯,如何因應」記者會,她認為台灣是中美角逐下的犧牲品;而國安會前副秘書長張旭成表示,「零邦交」對台灣並不是壞事,但藍營學者認為,「零邦交」後台灣將失去國際發聲渠道。(鍾廣政 台北報道)

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周一(23日)在記者會表示,台灣邦交國不斷「出走」,主要原因是北京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能給台灣有主權實現的機會。中國只要有機會,就會收買或者用各種方式挖走邦交國。她指出,中美對抗,也是台灣在外交上受壓逼的原因。

呂秀蓮說:為甚麼這次從太平洋這邊,我們幾個邦交國下手?所以我們有理由擔心它(中國)要擴建第三島鍊的島嶼,跟第二島鍊之間可能會紛紛都跟我們說再見,那就幾乎接近「零邦交」。另外一個區塊,當然是拉丁美洲最重要,還有加勒比海。大家知道,美中的角力也讓我們遭秧。

國家安全會議前副秘書長張旭成認為,邦交國數目並不重要,主要是邦交國能否對台灣國際關係、國家安全和經貿關係有幫忙,目前邦交國對台灣經貿貢獻有限,國際活動仍以無邦交的大國為主。

張旭成指出,這兩次斷交前,美國都曾公開發言支持,但並未採取有效行動。

張旭成說:因為美國不能以身作則,如果美國跟台灣建立正常外交關係,我相信有很多民主國家會跟著美國這樣走,這些小國有沒有doesn't matter。美國一直說台灣是亞太民主自由人權的燈塔,她說些好聽的話,但是對台灣並沒有做她應該做到的事情。譬如說,你們知不知道我們的外交部長,都不被允許到華府去洽工?

總統府前副秘書長羅智強提醒,「零邦交」會讓台灣在國際上,找不到發聲的渠道。

羅智強說:當邦交國數降為零的時候,我們有一些國際的,為中華民國發聲的,為台灣發聲的聲量當然會下降。第二,如果我們的邦交國不在的話,我們的總統就可能會被禁閉在台灣。因為我們過去總統出境都是過境外交,都不是直接到某個地方比如說美國去。到美國去都是重頭戲,但經常都是搭配所謂的過境外交。當邦交國為零的時候,過境外交還存不存在?我們有沒有辦法再透過這個方式,來展現台灣的聲音?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葛永光表示,蔡英文過去三年,實施以中國為敵人的政策,獲取政治和選票上的利益。但是中國佔台灣出口總額四成以上,中國人民有朝一日全部都討厭台灣,要求停止對台貿易是有可能發生的。

葛永光說:如果中國大陸把我們台灣對大陸的貿易,全部都封鎖的話,我相信對台灣也會產生很大的威脅。我們應該去保持某種程度的戰略模糊,我們應該回到憲法,就是我們不反對一中,一中就是我們中華民國,因為我們並沒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我們不反對一中的原則之下,中共也找不到任何的藉口說你是要主張台獨或者怎麼樣。在這樣回到一中憲法的情況之下,我們可以去維持跟大陸一個和平的關係。

葛永光認為,朝野應該重新團結在中華民國的旗子下,對外親美和中,與北京化敵為友,這樣才能獲得緩和的關係,減少外交上受到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