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出中國的外國人 他們會回來嗎?

2022.11.08 14:08 ET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潤"出中國的外國人   他們會回來嗎? 資料圖片:廣州市白雲國際機場。
美聯社圖片

在嚴格的防疫政策及政治氛圍下,大批外國人正在"潤"出中國。對於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來說,與中國告別是一個艱難選擇,但不少人都意識到:是時候離開了。疫情近三年來,他們在中國遭遇了什麼,這羣"潤"出中國的外國人 , 他們會回來嗎?

“夠了,是時候離開了!”
“哈囉,哈囉?" 通訊斷線聲。

記者與人在北京的馬克‧德萊爾(Mark Dreyer)連線採訪時,通訊中斷了數次。

英國籍的德萊爾在中國已經生活了15年,他是總部設在北京的網站“中國體育觀察家”(China Sports Insider)的創始人。“抱歉,剛剛斷線了,你看,這是又另一個惱人的問題,通訊軟件是衆所周知的更不可預測!” 德萊爾藉機說著,“我們大概還在‘後黨大會’期間,VPN還有些不穩定。你看,就像這類在中國生活的小挫折積累,加上無法自由在國內旅行、無法見到國外的家人……,這整個大流行期間的經歷,很多外國人終於是舉手投降(throwing in the towel)說夠了,是時候離開了!”

“潤”(Run)是近期火紅的網路流行語,借用英文“Run”的諧音,指的是受迫於中國國內政治、社會、經濟的不穩定情況離開中國。

數據顯示,中國極端抗疫政策正加劇外籍人士的“潤潮”。

中國歐盟商會2022年中估計,居住在中國的歐洲人和英國人總數較疫情前水平大致減半,降至約6萬人。中國美國商會日前也提出警告,由於持續封鎖,中國境內的外國人正在搬離,58%的商會成員調降了年度營收預測,51%的美企將減少或延後在華投資。

對德萊爾來說,中國是他投注大半青春創立事業的地方,更是“迷人”的國境。疫情以來,他的妻子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先離開北京,德萊爾甚至一度還規畫著接家人回北京生活的辦法。但自詡是“樂觀主義者”的德萊爾說,現在的他學會不抱“不切實際的希望”。

“老實說,(接家人回北京)這個計劃感覺已經不再明智了。這裏如此不穩定,所有關於測試、隔離和彈窗的政策,活動、工作、學校不斷地無預警被取消或關閉……。是的,根本像一場噩夢。”

就在採訪的隔天,北京朝陽區無預警地宣佈11月8日開始網課。北京當局重申,“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不會動搖。

資料圖片:乘客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後接受安檢人員的檢查。(路透社)
資料圖片:乘客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後接受安檢人員的檢查。(路透社)

這一別 不打算回來

“我們每週、每天都在聽到謠言,可能會有這個(措施),會有開放……我們已經聽了差不多兩年!我很厭倦了。” 在上海經營外貿生意的加拿大人湯艾文(Edem Thomas)正爲離開中國做最後的收尾。

再兩週,湯艾文生活在中國就要滿18年了,他的辦公室租約要結束、銀行帳戶要關閉、還有一些朋友要道別。這一別,他不打算再回來。

“不、不(打算再回來)。我認爲現在要離開的這波外國人,都已經儘可能地堅持下去了。我不認爲這羣人會想再回到中國來,他們真的受夠了(They’re so done)。”跟德萊爾一樣,湯艾文的妻子及三個小孩已經早在今年初上海封城前離開中國。“老實說,中國沒有真正開始開放的跡象,也沒有可以開放的基礎,重點是那些檢測、隔離、監控的基礎設施都蓋下去了。幾個月前我有機會回加拿大一趟,那完全是不一樣的世界,我只能說中國這一切(防疫政策)是絕對的瘋狂!(it's absolutely insane)”
“跟讓任何人說話變得非常非常困難,無論是街頭的人、或是中國人的圈子……, 人們不想和外國人往來。 過去十年這個趨勢一直在惡化,疫情加速了這種負面趨勢。”湯艾文觀察,中國的排外情緒一直在增長,這來自地緣政治的緊張、國內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人們或官員帶頭敘事是外國人把病毒帶到中國。

今年9月,中國出現首例猴痘病例後,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發文提醒人們“不要與外國人直接肌膚接觸"。

“人們開始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你。 當你走在人行道時,會自動避開到人行道的另一邊;當他們靠近你時,會戴上口罩,諸如此類的小動作。 ”剛搬離中國不久的美國人、從事市場公關相關工作的王麥克(Michael Wang)回憶著,“這發生在我身上,有次我爲了自行車去大約三個不同的五金店尋找零件,每當我一踏進門,就會立刻被趕出來。他們會說走!走!走!請離開,要我越快離開越好。"

隔絕世界的中國

事實上,在新冠疫情之前,外國人就已經開始大規模離開中國。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在北京的外國人數量從2010年的10.7萬下降到2020年的6.2萬,降了四成;在上海這個數字則從20.8萬減少到約16.3萬。值得注意的是,雲南的外國人數量在2010年到2020年間大增,分析認爲,這與自東南亞國家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等移入的勞工或學生有關。

總體來看,中國歐盟商會祕書長唐亞東(Adam Dunnett)2021年曾撰文指出,在北京喊着開放與國際化的同時,外國居民仍佔中國總人口的不到0.1%,北京與上海的外國人佔比則約1%,這與其他世界大都市如倫敦的37%、紐約的23%、東京的4.2%相去甚遠。

“我們會看到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尤其是西歐國家和美國的外國人(離開中國),這當然與大流行政策脫不了關係,也與政治(氛圍)轉變有關。”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 印太安全倡議高級研究員羅谷(Dexter Roberts)告訴本臺。他還提到,外國投資及佈局中國的戰略正在改變,比如蘋果日前正式啓動在印度的iPhone14組裝廠,降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程度。

“我認爲這是不幸的(趨勢)。”曾在中國做了二十多年的商業記者,在2018年搬回美國的羅谷說,蓬勃的外來移民社羣及外國企業在中國,除了能帶來經濟效應,還能作爲一箇中國與世界連結的橋樑或緩衝器,“缺少人與人的交流,讓兩極化及負面刻板印象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記者:唐家婕    責編:鄭崇生    網編: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