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心血管疾病大流行风险 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是罪魁祸首

0:00 / 0:00

海外医学杂志最新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吸烟等因素,令中国面临心血管疾病大流行风险。有评论认为,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也加剧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网站8月15发表了由哈福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联合撰写的研究报告,分析了1991年至2011年间2.6万中国人的相关数据,认为高血压、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吸烟等因素,令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在过去20年间不断攀升。据法新社8月15日报道,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近年来在恶化,红肉、盐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量上升。研究人员认为,心血管疾病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和经济后果,应从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层面推动健康饮食和锻炼,预防这一问题。

现在美国马里兰州执业的金福生医生对此评论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供应大大增加。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或者中年时期,没吃好,没吃到这些东西。现在物质生活水平高了,想吃好,吃得舒服,放松了对盐、糖、酒、盐的控制,就产生了这个病。”

“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认为,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也加剧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研究报告把吸烟作为中国心血管疾病上升的原因,其实我觉得吸烟反而是79年以前更多,现在逐步在减少。吸烟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觉得它不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增长的关键的因素。关键的因素,我觉得还是环境的污染、食品安全和国外饮食习惯的引入。我认为这三个方面在心血管疾病的上升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35岁以上死亡人口中,约44%死于心血管疾病。2011年,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在中国造成500多万例新的心脏病和中风发作。其中,高血压在中国是导致心血管病的最重要因素,2011年中国约有40%的心血管病可以归因于高血压。报道说,1979年,中国只有约7.9%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到201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3.5%。新华网的相关报道说,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高血压的特点是不分城乡、无关贫富、累及面广、控制率低。

“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对此分析说:

“中国的医疗制度还不是非常完善,尤其在农村,还存在缺医少药的现象。有的人可能查出了高血压,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有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以前就有高血压。中国人以前更贫穷,以前在很多医疗方面比现在更落后。所以,可能以前有很多高血压没有查出来,并不是说现在得高血压的人一下子就增多了。”

法新社引述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李艳平博士的观点说,居高不下的高血压人群比例、越来越久坐的生活方式、快速增长的肥胖、不健康的饮食趋势以及男性普遍吸烟的现状,将在未来20年导致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心血管新病例。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