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事件後美中高層首次會晤 雙方依然態度強硬
中國監測氣球事件後,美中外交高層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安全會議期間,進行"場邊"會談,但會後披露的訊息顯示,會面氣氛並不友好,雙方在氣球事件和俄烏戰爭的立場上,互不示弱。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出席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時,於當地時間週六(2月18日)舉行會晤,根據會後公佈的資料,氣球事件和俄烏戰爭是會面的重點。
布林肯會後接受美國媒體訪問,他表示,已清楚向中方表明,不能接受中國偵察氣球進入美國領空,又說,中方以監測氣球,侵入五大洲40多個國家領空的計劃,已在全世界面前暴露,絕不容忍再發生侵犯美方主權的行爲。布林肯透露,王毅並沒有就氣球事件向美方表達歉意。
在俄烏戰爭的問題上,布林肯表示,目前掌握的信息顯示,中國正在考慮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武器”,他已向王毅表明,美方非常關注中方正考慮向俄方提供武器等物資的支持,警告北京,任何對俄援助,將造成“嚴重”後果。
Just met with the PRC’s top diplomat, Wang Yi. I condemned the incursion of the PRC surveillance balloon and stressed it must never happen again. I warned China against providing materiel support to Russia. I also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open lines of communication.
— Secretary Antony Blinken (@SecBlinken) February 18, 2023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王毅是應美方請求,與布林肯進行非正式接觸,王毅已在所謂飛艇事件上,向美方表示強烈不滿和嚴正抗議,又說,美方所作所爲,是典型的濫用武力,如果美方執意借題發揮、炒作升級、擴大事態,中方必將奉陪到底,一切後果將由美方承擔。王毅又強調,中方從不接受美國對中俄關系指手畫腳,甚至脅迫施壓。
評論:王毅不就氣球事件道歉 顯示中方無意與美緩解緊張關係
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宋國誠表示,國際社會原本期待,這次的高層會晤,能緩和中美因爲氣球事件更爲緊張的關係,但他認爲,中方無意改善關係。
宋國誠:"中共毫無要和美國緩和關係的意願,這次會議王毅根本就不道歉,王毅這個說法完全就是一種詭辯、狡辯,強詞奪理,恢復他過去戰狼的蠻橫無理姿態,死要面子的外交,會讓已經因爲間諜氣球而交惡的美中關係,更加惡化,火上加油,中國已經認爲美中之間,終須一戰。顯示美中關係未來的發展極不樂觀。"
宋國誠表示,布林肯的表態,等同向中方發出最後的警告,又認爲,如果中方不作理會,美方應考慮調整對華政策。
評論:中美高層仍能對話 顯示關係未有進一步惡化
但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表示,中美關係缺乏互信,存在懷疑已多時,這次會面的重點,應放在雙方還想透過對話,避免誤判。
莊嘉穎:"兩方都不肯示弱,這樣子的情況其實已經太久了。經過氣球事件比過去更復雜,雙方還有意願對話,可能比較關鍵,因爲雙方的關係是好是壞,主要就是能夠避免一些誤判和一些錯誤的理解,所以有意願對話,即便是有一定的緊張,有對話總是好事,但進展可能不會很快。"
至於俄烏戰爭會否把中美關係,推向更惡化的方向,莊嘉穎表示,除非中方更明顯協助俄方,否則不會直接深化雙方關係。
評論:各國表態顯示中方欲聯歐抗美增談判籌碼的計劃失敗
中國獨立政治學者吳強表示,他從王毅此行披露的訊息,認爲中方想聯歐抗美的計劃已失敗。
吳強:"王毅這次歐洲的訪問,是帶着來自最高層連歐抗美的意味,爲中美的競爭增加更多的籌碼。但是烏克蘭戰爭之後,中國是對整個Global West(全球西方)的最大威脅。王毅顯然無視、忽略了以中國問題爲中心的討論,仍然是一個相當強硬的態度,沒有做出任何的靈活的調整,相信他的這個聯歐抗美的外交是失敗的。"
另外,對於美國媒體引述五角大樓高級官員的消息,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對中國間碟氣球飛越美國並不知情,顯示習近平不相信他的軍隊。吳強表示,有關氣球事件的細節,都是茶杯裏的風波,相信中方疫情後,需要改善與美的關係,在3月的兩會後,在外交政策會有調整,中美關係纔可能緩和。
記者:陳子非 責編:陳美華 嘉遠 網編: 何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