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活、不甘命運” 中國新女性步入國際平權運動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在國際爭取平權、爲女權喝彩的隊伍中,也正出現越來越多新一代的中國女性、中國青年人的面孔。他們中的許多人在2022年“白紙運動”後,更加投入社會正義運動,也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了一種 “熱愛生活、不甘命運”的中國新女性形象。
“白紙運動”後的啓發——不能再“等別人來”
在德國慕尼黑,一場由民間團體組織的國際婦女節遊行活動上,出現了一些來自中國的新面孔。
其中一位是九零後的中國留學生小A,她將跟來自德國、伊朗、烏克蘭、阿富汗、敘利亞、伊朗、索馬里、維吾爾族等各個社羣的女性代表們一起,以“齊力爭取婦女權利” (All together for women’s rights)爲口號,表達對世界各地所有女性的聲援。
準備活動的過程中,小A告訴記者,在中國長大的她,是第一次感覺自己真正在慶祝“婦女節”這個屬於所有女性的節日。
“作爲海外的中國女性,我覺得一是有必要讓世界看到中國乃至東亞女性的身影,打破沉默甚至逆來順受的刻板印象,改變學界、職場、生活中的顯性或隱性的歧視。尤其是當世界各地的姐妹們都勇敢地站出來、世界人民都爲伊朗女性的勇氣喝彩時,作爲幾千萬中國女性的一員,我們不可以習慣性地沉默、假裝沒看到,或者抱着‘等別人來吧’的想法。”小A接着說,她參與這個活動的另一個原因,也是這幾年在海外看到中國女性面臨的種種困境,“(我)都感到很痛心、無力,這次希望能做點什麼,如果讓海外的同胞看到,或許能感覺沒那麼孤獨……,如果能讓國內的姐妹們看到當然就更好了。”
在紐約曼哈頓,零零後中國留學生李心宇在婦女節前的週末,剛跟幾個女性朋友一起參加了在紐約新學院(The New School)舉辦的“中國女權論壇: 娜拉出走之後”。一整天的論壇從中國女權運動的歷史,談到社交媒體的作用,再到探討母職、社會制度與角色等方方面面的議題。演講者清一色是華裔或來自中國的年輕一輩研究人士。
“從去年參加白紙(運動)的一些晚會,讓我跟這邊的留學生羣體互動更緊密了,開始對這些關注中國人權、女權的活動更頻繁。”李心宇笑着說,自己本來是對社會議題“儘量不碰”的典型宅女,“(白紙運動)可以說是一個契機吧,或對我來說是一個比較晚的啓蒙,意識到自己作爲海外中國留學生這樣的角色。”
中國婦女社會、經濟地位下降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這是一個紀念婦女權利,以及婦女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節日。它最早緣起於20世紀初,美國紐約的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工作條件和低薪的運動。
中國在1954年就把“男女平等”寫入憲法,毛澤東也喊出“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不過,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公佈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卻發現,從政治參與、經濟地位、教育機會及健康與生存等四個領域衡量全球各國,中國在146個國家中排名102位。這比2006年排名63位相比有大幅倒退,也凸顯在經濟狂飆的過去15年,中國女性沒有得到平等的社會資源與機會,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正在倒退。
2022年底,中共新一屆政治局中沒有任何女性委員,由此也打破了當局20年來的“傳統”。中國民間的"就業性別歧視監察大隊”日前發佈的《國家公務員招考性別歧視報告》也發現,2023年國考招考人數中,超過四成存在嚴重性別偏好,偏好男性的崗位人數是偏好女性的1.33倍,這意味着女性更多在報考階段就被排除在外。
“熱愛生活、不甘命運”的中國新女性
“這是我們必須站出來的原因,”在德國的九零後留學生“鄧旅星”也準備走進國際婦女節爭取平權的遊行隊伍。他說,在離開中國的幾年,他讀了更多相關論文,接觸到不同國家的平權團體後意識到:國際社會對中國女性的處境瞭解太少了。
“不只是白紙革命時期被打壓的女抗爭者,之前的鐵鏈女、唐山打人事件,再到中共制度上的計劃生育、離婚冷靜期……,我覺得必須要關注女性在獨裁國家中受到的打壓,這是一個重要的話題。”
在國際平權運動的隊伍中,正出現越來越多新一代的中國女性、中國青年人面孔。
長期在德國爲維吾爾羣體倡議的20歲女學生Ipar Can也有這樣的觀察,她發現尤其在2022年的白紙運動後,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加入了爲維吾爾人發聲的隊伍:“他們會來詢問我:我們能怎麼提供幫助呢?你正在做哪些倡議呢?我感到非常感恩,我喜歡與他們互動,一起走在倡議隊伍之中,有越多人能站在一起越好。”
“站出來表達我們的聲音很重要,不管在什麼日子,但在國際婦女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傳播意識。我希望人們能知道維吾爾婦女在當地遭受的迫害:強迫節育、性暴力等等。”Ipar Can強調。
出於安全考量,小A 、李心宇、鄧旅星都是受訪者的化名。另外幾位在加拿大、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受訪者也因爲安全原因,只願意以“不留紀錄”(Off record)的方式跟記者交流她們在國際婦女節的計劃,以及對中國女權現況的關注。這是中國海外留學生常面臨的現實,他們想大聲倡議,卻害怕中共的海外監控,更擔憂在國內親友的處境。
小A說,新一代中國女性因爲獨生子女政策“幸運”地獲得了更多資源,因爲科技讓她們得到更廣的訊息,聯繫更緊密。中國“女性”作爲一個羣體也更加多元,但她們也深深明白麪對的制度現實。
“我覺得,我們的共同點是熱愛生活、不甘命運。”她這麼定義新時代的中國女性。“即使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但我覺得只要是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不管是專注家庭、兒女、事業、學術,都值得爲她們高興。”
記者:唐家婕 責編:何平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