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合村並居的噩夢(中)-- 政府賣地賺錢
今年以來,山東的"合村並居"政策在齊魯大地大張旗鼓地開始實施,要在今年內拆掉全省兩成、也就是一萬四千多個村子。除了威逼利誘的老手段,"先拆後建"的做法更引發民怨。本臺記者唐家婕採寫了三集系列報道《山東合村並居的噩夢》,今天請聽中集:政府賣地賺錢
先拆後建背後的原因
幾個月來,"合村並居"的政策得到了山東省各級政府的大力推行。在上集節目中提到的李家父子所在村莊被強拆的故事,在山東臨沂、荷澤、濱州、德州、青島、日照、東營、聊城市都有發生,尤其是"先拆後建"的粗暴手法,很快引起社會的關注。
"中國的村莊合併政策,至少已經進行了大約二十年左右。中共十九大之後,明顯加快了步伐。"從事中國農村研究數十年、《後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國農民》一書作者戴震(Alexander Day)告訴本臺,"像山東此次的嘗試,快速性和強制性讓我非常訝異。"
今年五月,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峯爲首的多位三農專家接連發難,批評山東的政策造成系統性風險。社交媒體上,網友們也爲廣大山東農民無家可歸、遭強迫拆遷的處境打抱不平。
一位自稱是"菏澤基層幹部"的人匿名投書給賀雪峯,文章刊在"三農中國"網站。這名幹部解釋官方先拆後建的真實原因:怕建好了羣衆不拆遷,樓房賣不出去,政府被資金壓垮。
山東德州在2008年就曾試驗過"合村並居"的民生工程,但最終因爲地方財力不支而無疾而終。
賣地賺錢:農地變現的兩種途徑
《爲謀發展的動員:東亞農村的現代化》一書作者、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研究助理教授盧可欣(Kristen Looney)對本臺分析,中國地方政府長期依賴土地財政維持政府的運作。新冠疫情以來造成的中國經濟黯淡,以及與世界各國的緊張關係,更加劇了這種依賴性。
盧可欣:"因爲地方政府依靠土地收入,現在中國經濟很差,就得想一些手段拿到錢。"
農民的土地怎麼換錢?美國三一學院經濟系終身教授文貫中解釋了變現的兩種途徑,一是復墾爲耕地,國家財政給予每畝二十萬元到四十萬元的補貼;另外一條路就是利用增減掛勾政策,把農民"上樓"後騰出的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機制,把耕地換成"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在省內各城市把"指標"交易出去,出讓價格可能在每畝五十萬元甚至更高。
文貫中:"拿到土地以後,這個指標就是新出來的,因此指標比較值錢。可以用於建設,可以蓋商品房,可以賣給農民居民,開發工業區。耕地的價值一下就增加很大。"
中國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在一個視頻中這麼解釋:"你就想想,我拆農民一棟房子,可能拆出半畝地,拆兩戶農民的房子,一畝地。你就能換一百萬。"
蘭陵縣政府跟李家所在村莊的農民開出的農耕用地收購價是一畝5.1萬元。轉手之間,確實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但賀雪峯撰文分析,地方政府的算盤不切實際。目前山東以合村並居得出的土地"指標"可以達到千萬畝,遠超過山東自己的需要,後果就是這些"指標"根本賣不出去,農民被剝削、地方財政繼續難以爲繼。
文貫中也同意這個擔憂。"如果每一個地方不管有沒有需求,都來搞(賣地開發),比如對魯西南貧困、商業化程度低的地方也去搞(大拆大建),那最終就是害到當地農民、害到地方政府。"
好事辦成蠢事
6月24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也跟着批評起山東地方政府。評論文章抨擊山東"一些地方領導幹部"出手急、粗暴,充滿官僚、形式主義、不顧民衆感受,把"合村並居"的好事,辦成了怨聲載道的蠢事。
中央跟着民意大罵地方政府之餘,還對濱州市惠民縣的幾位地方縣鎮書記開罰,一名鎮黨委書記被免職,一名局長被黨內警告,兩名副縣長被批評教育並責令作檢查。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廳長李琥也在記者會上承諾了一個新的拆遷標準: 95%。
李琥:"拆不拆、搬不搬、建不建,由農民羣衆說了算,村民同意率必須達到95%以上才能實施。"
幾天後,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宣佈,"對正在實施但羣衆意見較大的,一律暫停。"不過,省委書記也留下耐人尋味的一句話。他說,合村並居的方向、政策都是"正確的"。
"這叫說人話不幹人事,老百姓太清楚了。"老家在山東臨沂的人權律師陳光誠這麼解讀。
上集報道里提到的小李說,父親從打工返家突然被通緝、被抓捕到公安局後,對拆遷的態度就轉變了。
小李: "我父親(被保釋)出來之後就跟我說,不要再告公安局了。我問我父親簽了哪些東西,他不願意跟我說,我懷疑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我真的覺得就是…..唉,難以釋懷,真的是難以釋懷。"
小李問,山東政府說的95%的同意率,是不是就是這麼來的呢?
記者:唐家婕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