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的财经时时听,我是饶怡明。
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习近平提出了在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一时之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议话题。为此,中国将每年投入巨大资金,绿色产业顷刻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对象。那么“碳达峰”、“碳中和”究竟是什么?所谓的碳市场如何运作?绿色金融将如何起到推助作用?哪些行业会受到直接的冲击?本期节目将对这些话题进行深究。
中国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曾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3月5号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表示,要把“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这意味着中国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计划正在迅速落地实施。而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期间也将以“绿色低碳”为重点,迈向发展新阶段,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将进行深度调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此前曾撰文指出,基于各种估算,未来三十年内,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绿色低碳投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也可能达到数百万亿元,为”绿色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专家表示,碳中和的承诺需要中国经济彻底转型,人们吃饭的方式,消耗能源的方式,生产食物的方式,上下班的方式都要彻底重新安排。估计造成污染最严重的八大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未来将首当其冲,成为整治的重点对象。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在国际气候议题博弈中,二氧化碳减排责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核心矛盾。

目前全球总的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将近340亿吨,而中国排放量120亿吨,约占30%。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经历快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从2010年的88亿吨,上升到2019年的116亿吨,十年间增长了三成。中国每年增加的排放量甚至超过其他国家总和,因此在减排责任上,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欧盟曾经威胁说,如果中国不减少排放,就将征收碳关税。
蒙面财经的主讲人认为,造成中国在存量和增量上成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产出国主要有三个原因:
纽约时报报道称,习近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雄心,要付诸行动,还存在很大争议。首先煤炭就是一大问题。与全球能源结构不同,中国能源消费主要依赖煤矿,中国80%的二氧化碳来自烧煤,其次是石油,占14%,和天然气,占5%。占比最高的是电力部门,其次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产煤地区的地方政府担心就业和投资减少,会带来社会不稳定。有官员表示,中国仍需要煤炭来提供强大电力基础,以补充容易受到不稳定因素影响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力资源。
目前碳中和的主要方法有二,一是植树造林,二采用高科技捕捉二氧化碳。
时事评论人士王剑在其油管频道上表示,以上两种方法,推动起来都有困难。针对造林的功效,他说:
王剑还说,环保科技除了投资需要巨大资本,在实行上也有很大问题。
随着中国政府加速一系列制度文件落地,业内人士估计,2021年全国碳市场将正式启动,作为首个纳入重点行业。发电企业将加快清洁低碳转型,后续,钢铁化工等行业等其他行业也将加快纳入。另外,发展绿色金融也刻不容缓。中国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中央将透过金融,财税手段,促进资源投放到绿色减排当中。金融政策方面,加大对绿色领域的支持力度。
在接下来的节目,美国华盛顿地区零极限基金管理人严英哲先生和我就碳达峰/碳中和如何倒逼中国经济转型进行讨论。
听众朋友,这里是财经时时听栏目,您正在收听的是有关碳达峰和碳中和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讨论。请继续收听。
以上就是本期的财经时时听,感谢您的收听。我是饶怡明。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uankui@rfa.org.或我个人推特账号是RFA_RYM进行联系。
那么就在此祝福各位有个愉快的周末,下次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