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財經時時聽:就業難遇上招工難:中國勞動市場結構性矛盾深重
聽衆朋友好,歡迎收聽自由亞洲電臺的財經時時聽,我是饒怡明。
由於新冠疫情爆發,許多農民工選擇留守家鄉,許多工廠出現缺工荒。與此同時,許多大學生卻面臨求職壓力,企業招聘人數卻遠低於求職人數,緩就業慢就業成爲趨勢。目前就業市場的錯配,外加人口老齡化趨勢,將對十四五期間就業形勢造成嚴峻挑戰。本期節目將深究中國勞動市場結構性的深層矛盾,並探索解決之道。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祕書長高杲日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有關情況時候表示,中國勞動市場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將成爲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其表現就是就業難和招工難並存,甚至可能會進一步嚴重。
高杲表示,“就業難”主要體現在部分勞動者知識技能不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變化,求職和就業難度加大,出現一些高學歷、低技能的結構性矛盾。他還說,同時,又存在“招工難”,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一些 爲進出口貿易服務的行業,普工、技工,技術技能人才缺口比較明顯。
高昊提到,中國技能人才總量佔比約爲30%,而德國、日本等製造業強國的技術人才總量佔比達到70-80%。而十四五時期,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預計會進一步加快,對技能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是高質量勞動力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可能會更尖銳。
根據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佈的2021年第二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高技能人才短缺現象較爲明顯。新近排行的30個職業中,近半數與製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相關,所需的職業專業化較高。比如排行前十名的“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工具鉗工”、“多晶硅製取工”、“通信工程技術人員”、“自動控制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新近排行。而“機修鉗工”、“衝壓工”“金屬熱處理工”等職業呈現短缺程度加大趨勢。
另外,排行顯示,生活服務類相關職業需求仍持旺盛勢頭,比如保潔員、餐廳服務員等,另外在嬰幼兒和老人照顧的相關行業也呈現職業短缺。
發改委副祕書長高杲認爲,從總量來看,城鎮就業壓力也依然存在,未來每年必須在城鎮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可能將超過千萬。而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依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羣體就業任務依然艱鉅。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隨着中國年輕人愈來愈不願意去工廠打工,而選擇勞動程度更低、薪水更好的服務業、更多農民工因擔心新冠病毒疫情而選擇呆在家鄉,勞動力短缺和高齡化愈來愈構成挑戰。儘管今年因爲全球各地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增加,但許多企業主苦於無法招聘到足夠的工人,滿足訂單的要求,這將進一步推升全球的通貨膨脹。
油管頻道魚頭經濟主講人表示,中國工廠工作環境惡劣,致使許多人對於入廠工作望而生畏,這是導致工廠找不到工人的原因之一。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還表示,中國勞動力短缺反映了長期的人口結構的變化,中國15-59歲的勞動人口去年下降到63%。2010年時,這個比例是70%。根據中國政府推算,接下來5年中國的勞動人口將減少3500萬左右。
在工廠找不到工人的同時,中國的白領工作的勞動力卻出現剩餘。今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突破900萬,創下紀錄。報道稱,今年7月,中國城鎮失業率爲5.1%,比去年同期的5.7%有所減少,但16-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爲16.2%,許多專家表示,青年失業率偏高並不完全是疫情所致,主要還是跟年輕人擇業觀念僵化,職業技能不匹配有較大的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表示,一流大學畢業生不愁找不到工作,但普通高校特別是二三類院校的部分畢業生,綜合素質沒那麼強,也缺乏某一方面突出技能,如果不願意放低對行業、僱主、待遇等方面的要求,就容易高不成、低不就。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韓秀雲表示,傳統的藍領直觀讓人想到流水線工人、貨車司機、建築工人等。但隨着經濟發展,過去十多年,城市出現一批新藍領,比如美甲師、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小哥等。他們的薪資現在已經超過了大學畢業生。
中國勞動市場的結構矛盾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構成嚴重威脅,也就加大中國繼續向世界各地出口產品的難度。渣打銀行駐香港的經濟學家丁爽表示,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耗盡。
有鑑於十四五時期中國城鎮就業壓力大,上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將強化政策支持,促進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其中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在節目下半段,美國華盛頓地區零極限基金管理人嚴英哲和我就中國勞動力市場就業難和招工難問題進行對談。
以上就是本期的財經時時聽,感謝您的收聽。我是饒怡明。如果您對本節目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歡迎寫信到fankui@rfa.org.或我個人推特賬號是RFA_RYM進行聯繫。
那麼就在此祝福各位有個愉快的週末,下次節目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