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难(上)】依亲移台难 港8旬老人被「加监」要写生活规划

2023.01.24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团圆难(上)】依亲移台难 港8旬老人被「加监」要写生活规划 本台早前跟进报道,港人专业移民、投资移民、留学移民台湾处处碰壁,但令人惊讶的是,最新情况连「依亲移民」个案都同被「加监」,令港人忧虑难以团聚。
路透社资料图片

香港不少家庭近年四散海外,移居英国、台湾、加拿大等地,他们希望与家中长老在移民国一起生活,现实是在农历年团圆变得困难,本台早前跟进报道,港人移民台湾处处碰壁,连「依亲移民」个案都困难重重,有年过8旬的老人希望来台与女儿一同生活,却被「加监」及要求写「生活规划」,其女儿不禁问「老人随时百年归老,还可以规划些甚么?」她也对母亲申请「依亲」,自己当初投资移民的生意却被移民署重新审视感到困惑不解。本台翻本台湾当局最新的数据,发现去年港人在台居留及定居许可减少约两成。

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太三在踏入2023年前夕说,盼台湾成为港人最喜欢、最方便移居的地点。然而,大多数港人并不感到台湾移民政策的实际操作有改善。 

早前本台跟进报道,港人赴台专业移民投资移民留学移民等处处碰壁,种种的审批不透明及不确定性,都让他们对前路迷茫,在离台「二次移民」或回港,还是继续无了期等待审批之间举棋不定。让人惊讶的是,最新的情况是连「依亲移民」个案同被「加监」,令港人忧虑难以团聚。 

根据台湾法规,只要港人的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有台湾户籍,便能以「依亲移民」(HF151)的方式,申请移居台湾。只要在台湾居住满1年且期间出境不超过30天后,便能申请定居。过去港人以「依亲」方式移民台湾,大多数入纸申请定居后不出一个月便审批成功,例如阿祖(化名)向本台分享,她「依亲」妈妈来台,2020年中入纸申请定居后不足半个月,便收到通知审查成功,获批定居。然而有个案最近向本台反映,他们入纸申请定居后,都被要求再观察多3个月至1年不等。 

依亲对象长期未在/来台而「加监」 但因「九不得」不敢受访 

其中,本台接获最少两宗个案被「加监」半年至1年的原因,是「依亲」对象不在台湾,或最近才回台湾,因而被移民署质疑其「依亲」及共同生活之需要。这难免令人不解,即使「依亲」对象已有台湾身分证且台湾户籍仍有效,但是否有一段时间不在台湾就等同要被质疑其台湾身分的有效性。因移民署本月初「误植港人九不得」文件一事,已产生寒蝉效应,这些个案最终因忧虑对移民审批有影响,而拒绝接受更详细的访问。 

与此同时,即使「依亲」对象长期在台生活,同样遇到「加监」问题。 

年过8旬老人被要求写「生活规划」 女儿:老人家还可以规划些甚么? 

在台港人April当初以投资移民方式移台并成功取得台湾身分证,在台生活已有6年。前年她希望接85岁的妈妈来台生活,便帮妈妈以「依亲移民」方式申请,并在去年中入纸申请定居,不过她对本台指,最终妈妈被要求再观察多3个月,而整个申请过程令她觉得被为难,年纪老迈的妈妈亦很难受。April说「依亲」是想家庭团聚,没有想过会遇到这种情况。她说妈妈被移民署要求3个月后交生活规划,对此April深感无奈。 

April说:80多岁,其实还有多少……即是你还要她写生涯规划,我心里想,她老人家还可以规划些甚么?而且很奇怪的是,你可能说她拿到身分证、拿到健保会抢走资源,但其实她拿到居留证后半年已经拿到健保。 

April年过8旬的妈妈依亲来台同被「加监」并要求写「生活规划」。(受访者提供)
April年过8旬的妈妈依亲来台同被「加监」并要求写「生活规划」。(受访者提供)

妈妈申请「依亲」 移民署却重新审视女儿投资移民生意 

April又忆述当时移民署职员进行家访,但问题重点并非围绕「依亲」申请人即其妈妈,反而追问当初自己投资移民时所经营的护肤品生意营运情况,并问她为何把公司关闭及未来会否打算再开公司。她感觉移民署像是对她的投资移民个案重新审批一次,多于审批妈妈的「依亲移民」个案。 

近期台湾当局对投资移民特别严谨,并批评有港人「假投资、真移民」。April也坦言,的确以前有港人取得身分证后马上结束营业并离开台湾,但她无奈道「我是有继续做生意」,来台6年一直有营业,只是真的因为疫情经营困难,近几个月才捱不住结业。6年的努力像被一下子抹杀,她慨叹「前人种落的,后人承受」。她表示,现在与丈夫正筹备再开铺卖牛腩面。 

妈妈随时百年归老 盼团聚更好照顾 

虽然台湾当局经常指可以探亲等方式团聚,另外即使不批定居亦可以居留身分在台,权利不受影响。不过April指出,妈妈已有一定年纪不便走动,而她自己也有生意要打理不容易随时走开,想把妈妈接来台湾也是想更好地照顾她。另外,她慨叹妈妈随时百年归老:「你要在这里住,有身分证、户籍,就算在这里百年归老死去,也有户籍去处理(行政手续),也方便得多。」 

已过「加监期」不等同即时获知审批结果 

更让人不解是,即使已过3个月「加监」,April表示至今仍没收到移民署的审批结果。最终妈妈亦感不适应及身心疲累,现已离开台湾放弃申请台湾身分,April要再与家人商讨如何照顾妈妈的问题。 

从April的个案可见,即使「依亲」申请人不是她,而且她并非台湾当局所指取得台湾身分证便马上不营业的投资移民港人,但她仍被关注为何将公司关闭。更有个案是即使至今仍继续做生意,不过当直系亲属申请「依亲移民」时也被质疑。 

不想无了期等待未知 有结果反而容易作打算 

在台港人Anna接受本台访问,她说,「依亲移民」是基于人道等因素,按道理是最易审批,加上过去不少个案几乎约一个月内便审批完成,「岂料现在都可以搬龙门」。 

她早在2019年底投资移民来台,在网上买卖潜水用品及做相关贸易,刚好以「旧制投资移民」方式,留台1年后入纸申请定居约1个月便成功获批。至去年,72岁的妈妈以「依亲移民」方式申请到台湾定居,因为家人陆续也会移民,例如妹妹会去加拿大,而妈妈更难适应加国生活,而台港较近且文化较相似,所以妈妈选择赴台。怎料最终「加监」时间比April的妈妈还要长,她被要求1年后交「在台生活纪录」,然后再「后续处理」。Anna感到少许灰心「老实说我是失望的,我妈妈已经72岁,你期望一个老人家在台湾要怎样生活?」 

Anna说:这样大家会比较好去打算,若清楚(台湾)这边不行,便再想可以怎样安排妈妈生活。你不知道(妈妈)日子还有多长,大家也不想无了期地不知道在等些甚么。 

与April的情况相似,移民署家访Anna时,也主力询问她之前投资移民的潜水用品生意帐目细项,多于检视妈妈的「依亲」申请。 

Anna说:你已经批了我的投资移民,已拿到身分证,所以整件事逻辑上应该完成了。我妈妈「依亲」是另一个途径留在台湾,便是依附我生活,所以我的生活可以,而且与妈妈同住,那么其实便应该处理我和妈妈的关系,及在台生活。我觉得不应再翻一次我投资移民的帐目及发生过的事。 

Anna丈夫阿浩去年9月同以「依亲移民」方式申请定居,不过他甚至连后续通知也没有。他认为巨大的不确定性,令他们一家更难投入在地生活并落地生根,举例说是否要考台湾专业证照,甚或是否要短暂取回居留证回港谈生意等也会却步,因为担心短暂离台又会造成移民署不良好的观感。阿浩灰心道:「香港现在很多家庭都四散,要分开多久?甚么时候有结果?是否要等下去或二次移民?这些都令人感不适」。 

现时,Anna夫妻两人改以商行方式经营潜水用品的生意,相较于之前以有限公司做生意,阿浩说这样可减却昂贵的会计费用,而且现时在业务性质上也有改动,变得更弹性,例如阿浩可教潜水。 

对于当局经常提及「假投资真移民」,阿浩认为不会知道每个人的动机,如果当局想避免并释除疑虑,最简单是将要求写得更明确,例如将投资额加长、投资时期加长,「香港人习惯做事清晰明确」。 

Anna 72岁的妈妈被要求一年后交「在台生活纪录」,变相「加监」。(受访者提供)
Anna 72岁的妈妈被要求一年后交「在台生活纪录」,变相「加监」。(受访者提供)

2020年至今有12宗「依亲」定居或居留申请被拒 

本台翻查行政院资料,发现2020年至今,有12宗「依亲」定居或居留申请被拒,而这些申诉同样被驳回。从相关文件可见,这些「依亲」个案被拒的原因,主要包括原为大陆居民且未有来台定居真意,或配偶以投资移民取得定居身分后即解散公司;曾任香港公职人员(例如任职水务署、金管局、土木工程拓展署、消防署)、曾宣誓、曾在中国相关机构工作(例如中国银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指可能有「危害国家利益、公共安全之虞」等。 

2020年至今,有12宗港人依亲定居或居留申请被拒,其中有个案被拒的原因是原为大陆居民。(行政院文件截图)
2020年至今,有12宗港人依亲定居或居留申请被拒,其中有个案被拒的原因是原为大陆居民。(行政院文件截图)

移民署:「依亲」定居系以「亲」及「有共同在台生活之必要」为审认要件 

那么「依亲」对象必须同留在台湾是否新加条件,如是又要逗留多久?移民署回覆本台指,「依亲定居系以『依亲』及『有共同在台生活之必要』为审认要件,如依亲对象长期不在台或户籍已迁出,其依亲对象入境后,将请其提供与依亲对象在台生活情形及未来在台生活规划等说明,申请人依通知事项提供相关资料后,提定居审查会讨论决定」。 

在「依亲」的前题下,老人家也被要求写生涯规划,是否反映当局在对台贡献上有一定准则?对此移民署则未有正面回应。 

陆委会:若依亲对象长期未在/来台 与「依亲」意旨显不相符 

陆委会则覆本台指,「依亲申请事由系为落实家庭团聚,保留观察旨在核实确符申请事由,无涉人道且与处分附款无关:许可办法规范港人之直系血亲或配偶如在台湾设有户籍者可申请居留,并于居留满一定期间得提出定居申请,旨在满足及保障家庭团聚权,倘若依亲对象长期未在(来)台或无共同居住之事实,与「依亲」意旨显不相符,主管机关对于申请人来台依亲之需求、目的及必要性,自然需要更多的事实基础加以审查,无加监情形,更无涉人道,亦与处分附加附款无关。 

因投资取得身分后即撤资 也成陆委会「依亲移民」关注事项之一 

陆委会续指,「近期主管机关发现『依亲』事由案件乱象丛生,有违移民政策本意,例如依亲对象取得身分后返港就业发展,并未留台;依亲对象已遭户籍迁出,为办理依亲定居,暂回台恢复户籍登记;港人循投资事由取得身分证后,旋即撤减资、停业或解散公司,甚至返港生活,家属却以依亲事由申请来台定居;港人以投资许可取得身分后即撤资,向台湾地方政府申请低收入户救济,家属以依亲事由申请来台定居」。 

短短一年整体港人在台居留及定居许可减少约2 

此外,本台尝试向移民署查询港人依亲移民许可数字,不过移民署只提供港人定居及居留许可总体数字,但从中也可见短短一年港人在台居留及定居许可减少约2成。 

2022年,定居许可人数只有1296人,相较2021年短短一年减少389人,而且比起2019年还要少178人,不再呈现上升趋势。近5年来说,以2021年的定居许可人数最高,为1685人。 

居留许可人数方面,同样呈下跌现象,2022年只批出8945人,比起高峰期2021年的11173人减少2228人。除了批出数量减少,同时亦可反映来台人数开始下跌。 

本台会继续关注在台港人的处境。下集将有曾任移民署的律师分享对港人近期移民情况的看法,他强调法律并没有授权移民署增加观察期,并认为监察院应作纠正,申请人也可诉愿,请听周三(25日)的详细报道。 

记者:淳音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