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編寫近20年的清史在2018年送審後,至今仍未完成,近日交由新成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清史研究中心接手;中國社科院表示,要造就一支「黨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清史研究國家隊」。
相關報道
- 社科院為「閉關鎖國」翻案 清史編纂委主任駁:國際交流非常必要
- 社科院批評北京去年驅逐外省人 是對法治意知不足
- 專題﹕社科院“被境外勢力滲透” 或掀反右浪
- 因接待中國師生交流團惹爭議 台大國民黨學生會長遭罷免
《中新網》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清史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周五(21日)在北京舉行,共有35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故宮博物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15家科研院所和大學的專家學者與會。
會議認為成立清史研究中心,就是要團結匯聚全國精英、整合資源、創新研究方法,「牢牢把握清史研究國際話語權,傳播正確歷史觀,講好清代歷史故事,努力構建中國自主的清史研究知識體系」,努力打造清史研究的中國學派,造就一支黨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清史研究國家隊,推動中國清史研究走深走實。
新清史對「大一統」構成挑戰
清朝已經覆滅113年,但1990年代開始,美國漢學界興起「新清史」研究風潮,他們重視漢語以外的檔案,強調清朝的滿洲元素有別於中原王朝的朝代特徵,清朝不是過去中國的改朝換代,甚至認為清朝不等於中國,中國只是清帝國的一部分。新清史的觀點對「大一統」、「中國認同」及「漢化」等觀點構成挑戰,清史亦因此成為帶有敏感性的議題。
《星島日報》報道,2002年,中國官方決定編修清史,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持,動用2000多人編寫;2018年9月,「清史」送審稿上報中央;2019年,中央交由新成立的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負責審讀,同時成立工作領導小組;2023年6月,《央視》報道「清史」106冊共計3200萬字書稿的審讀工作初步完成。
至於2018年送審的「清史」為何沒有通過審查,《華爾街日報》去年曾指出,審讀者認為,書稿應強調清朝統治者「統治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這種說法有助中共證明目前對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其他非漢族群體聚居的廣泛領土的統治具正當性。
此外,審讀者希望淡化西方對清朝政治改革的影響,同時強調外國帝國主義對中國社會的負面影響,並批評書稿「沒有為人民說話」、過於偏離官方觀點等。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