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種水稻、水泥地種紅薯 形式主義達到巔峯
近期,中國各地官員爲了所謂的糧食安全,實施“退林還耕”政策,挖掉蔬菜等經濟作物、毀壞綠化帶,違背科學常識,在山坡上種水稻,在水泥地上鋪土種紅薯。各地農民叫苦不迭。輿論認爲,地方官員爲了服從政令,明知故犯,形式主義到了登峯造極的程度。
- "退林還耕"運動席捲中國 "農管"折騰農民
- "退林還耕"成官吏政績 成都造價百億綠道被推平
- 中國啓動農村土地流轉試點 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可能發生變化
- 中國掀"穩糧保供"專項行動 "農管隊"執法惹民怨
- 沒人種田?中國發放人民幣100億元補貼金
- 中國政府向農民發放一百億元財政補貼鼓勵農民種糧
最近一個多月,中國各地農村正在發生一場自“改革開放”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北京高層提出“退林還耕”的政策指令下,地方官員執行類似於疫情“清零”的“一刀切”政策。許多農民的非糧食作物被剷平,山坡上的樹木被砍伐,並在斜坡上種植水稻,一場大雨把水稻田沖毀,人們見到的是光禿禿的山坡。網上一段視頻中,不久前剛在山坡種下的水稻被水沖走:“水稻上山。“
據多位推特網民發帖寫道,5月5日,福建漳州農管破壞田間水管,不給村民自動噴灌,嚴禁鋪設水路灌溉農田,只能挑水。另外,農管還禁止農民用糞水施肥,違者罰款五萬元(人民幣)。湖北網民高先生本週一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說,地方官員爲了討好中央政府,違背科學原理,大搞形式主義:“形式主義是不管花多大的代價,付出多少成本,搞一下就完,至於後果跟他們沒關係。不然的話,地方官員怎麼能夠繼續做官呢?”
官員迎合高層棄菜種糧苦了農戶
據媒體報道,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新安村一塊農用耕地,由於非法變成了停車場,被省國土部門通過航拍器拍攝到,要求鎮政府限期整改。鎮政府在水泥地蓋上了土,並且通過了國土部門的檢收。可村民卻苦不堪言,並不買鎮政府的賬。指自己種了5次紅薯都死掉了,如今雜草叢生,水泥地根本無法種植農作物。
關注中國農村問題的資深評論人士鄭旭光接受本臺採訪時說,在一切必須跟中共中央保持一致的命令下,地方官員只能是投其所好,以保住自己的官位。他說,政治上的正確性是官員的生存之道,對於科學原理,官員並非不懂:“就和五十年代大鍊鋼鐵,練出廢鋼渣一樣。他們並非不知道,就像指鹿爲馬,但這種行爲是高層要檢驗地方官的忠誠度,如果你不聽,他認爲你不忠誠,就像動態清零一樣,你執行就是正確的政治路線。”
湖南澄清49萬元種2畝地作秀 網民質疑
近日,網傳“河南某縣開展助農活動,組織200名幹部,耗時3天,花費49萬元插秧2畝”,被網民質疑濫用公款和作秀。據極目新聞週日報道,5月6日,河南官方闢謠稱,上述信息引用的有關農耕活動及配圖,出自湖南寧鄉灰湯鎮農耕民俗文化節。6日晚,灰湯鎮政府向極目新聞記者確認,這是鎮上舉辦的第二屆農耕民俗文化節,但網傳的信息不屬實。政府人士指出,農耕民俗文化節活動共2天。由鎮上多個部門的幹部羣衆及當地學校組織學生學習插秧。工作人員解釋,場地、秧田由村上組織水稻種植大戶免費提供,面積大約有2.5畝。鎮上出了幾萬元的經費,用於廣告牌物料、高空氣球、舞臺搭建等正常的消費支出。網民評論說,只是配圖錯誤,事實可信。
記者:古亭 責編:許書婷、陳美華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