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偵察機抵近東海 蒐集彈道導彈試射情報

2021.06.03 09:27 ET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美軍偵察機抵近東海 蒐集彈道導彈試射情報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SCS)發文稱,美軍RC-135U電偵機抵近東海。
(截圖自推特)

美軍6月3日派出RC-135U電子偵察機,直飛中國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還以“切蛋糕式”的飛行路線,對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抵近偵察。分析指,這可能是美軍在偵查中國可能在進行的彈道導彈測試。

根據中國智庫丶北京大學“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SCS)”3日推特發佈的航跡圖顯示,這架RC-135U電偵機是從日本沖繩嘉手納基地起飛,大約在上午8時左右,進入中國自畫的防空識別區(ADIZ),半小時後抵近中國浙江海岸並向南飛行,隨即在同一路線折回飛行。

臺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舒孝煌接受本臺訪問分析說,“電偵機有特殊任務,RC-135U是飛彈試射進行調查,很可能他知道某些情報,中國大陸有彈道飛彈的試射,所以需要抵近試射。其他電偵機大概有其他相關不同的任務。RC-135U特性比較不同。”



舒孝煌推測,也許訊號太微弱,所以電偵機需要飛得比較近。最近美軍電偵機出動較頻繁,前一天還傳出一架P-8反潛機飛越臺灣海峽中線,後來網路也披露很多飛機在附近,例如v-22預警機。“V-22不會離航空母艦太遠,因爲里根號準備部署到中東,或許里根號前一天航線有經過巴士海峽,像P8是反潛巡邏機,可能用來保護航母周邊,因爲中共可能在水下派遣攻擊潛艦追蹤里根號,甚至可能危及航艦打擊羣的安全,通常航艦如果出動通常會派反潛機伴隨護衛。”


資料圖片:美國空軍 RC-135U電偵機。(美聯社)
資料圖片:美國空軍 RC-135U電偵機。(美聯社)

根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臺統計,今年5月份美國軍機在東海偵察飛行的次數爲72次,較4月份的65次微幅增加,但與2020年同期的35次則是倍數成長。

舒孝煌指出,現代化戰場大量依賴電磁頻譜,例如雷達,衛星通訊,資料鏈等等。如果美軍要經營亞太區域,勢必要了解此區域電磁環境,特別是解放軍的C4ISR能力等等,美軍在中東作戰,監偵飛機的出動架次遠高於作戰任務,這可以說明爲何這兩年美國海空軍電偵機,甚至美陸軍的Artimes電偵機都常常在西太平洋,南海,東海巡弋的原因。

RC-135U抵近偵查 除偵搜還彰顯自由航行權利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研究所長蘇紫雲受訪指出,美國這兩天在臺海周邊活動,從機種看來,美國3日的RC-135U是在偵查中國可能的飛彈發射測試,一方面要抓中國飛彈測試的訊號,一方面要抵近中國的領海,也就是在彰顯自由航行的權利。所以“切蛋糕”的飛法,不是純粹的政治訴求,而是在電子情報的偵搜。

蘇紫雲:“防空雷達那些電子情報訊號,這纔是最重要。美國會定時蒐集一次,更新資料庫。因爲RC-135U不多,所以美國會出動情況只有一次,可能有衛星的情報,解放軍可能有些活動,就會派RC-135系列的飛機,在做細部的蒐集情報。衛星是第一層預警、第二就是RC-135,如果還不夠就會把U2派過來。”


資料圖片:美國空軍RC-135“鉚接”電子偵察機(Rivet Joint)。(維基百科)
資料圖片:美國空軍RC-135“鉚接”電子偵察機(Rivet Joint)。(維基百科)

蘇紫雲還提及,第二個可能性是有人工情資,可能中國內部有特別的動態,美國覺得有必要去搜集細部的情報。RC-135電偵機可以很精確標定雷達發射位置、 還有頻率、無線電訊號,只要能發射出電波就能偵測到。“經電腦分析後,就可以知道A雷達或是B無線電臺,本來在東部戰區某處現在轉移位置,如此一來就能還原解放軍的意圖。”

蘇紫雲分析座標: 解放軍運輸機入侵馬國“領空”

蘇紫雲指出,美國有很明確的軍事需求,未必是政治表態,這與中國軍機跑到馬來西亞“領空”不同。16架中國軍用運輸機2日被偵測到在南海上空進行“可疑”活動後,馬來西亞外交部還宣佈,將召喚中國大使解釋軍機大馬空域的行爲。

根據蘇紫雲比對過座標後發現,解放軍是侵入“領空”而非“防空識別區”。馬來西亞認爲,中國軍機跑過北康暗沙(南沙羣島南部)、這是中國與馬來西亞主權爭議之處。馬來西亞認爲北康暗沙是他的水域、上面即是領空,所以馬國外交部纔會有這麼大反應。

蘇紫雲說,中國派遣的軍機不是一般的電子偵察機而是運輸機,中國的大型運輸機,向馬來西亞示威意圖明顯,“必要時可以迅速空降、佔領”,這種態度非常惡劣。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黃春梅 臺北報道 責編 許書婷 梒青 網編 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