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批Google未就《愿荣光》禁令上诉 忧港府借民事诉讼作打压成常态
2024.12.06
美国乔治城大学亚洲法中心发表最新研究报告,剖析《愿荣光归香港》禁制令案对香港司法制度的影响。报告详细分析香港高等法院处理禁制令申请的经过、判辞内容,以及Google最后配合禁制令对香港言论自由的影响。有份撰写报告的法律学者黎恩灏认为,法庭容许港府以「国家安全」之名,以民事诉讼作打压工具,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而科网公司为求自保配合打压,港人要继续自由获取资讯将是一场「角力」。
- 【香港法庭】上诉庭批《愿荣光》禁制令 要法庭「完全接受」行政机关国安决定
- Google是否要下架《愿荣光》 汤家骅:提供或便利人犯法就是犯法行为
- 《愿荣光》在各地音乐平台再次下架 周博贤:不想烦便就范
报告以「National Security Deference or National Security Domination?」为题,详细交代《愿荣光》案的背景,包括2022年接连发生的体育赛事「播错『国歌』」事件;高等法院原讼庭拒颁禁制令、其后被上诉庭推翻的判辞及法律理据;以及Google、YouTube等科网公司因应禁制令采取的行动。
法律学者:法庭选择性引英国案例「站不住脚」
有份撰写报告的乔治城大学亚洲法中心研究员黎恩灏接受本台访问时指,即使原讼庭拒绝颁下禁制令,但从判辞内容可见,法庭并非以维护基本权利及言论自由为出发点,而是以「法律技术」观点作理据;而上诉庭推翻裁决并颁下禁令,更是引用了一些新的角度去强调国家安全的凌驾性。黎恩灏形容,法庭的理据「站不住脚」。
他说:「上诉庭是很积极地去援引一些英国的案例去讲,说就算在英国,法庭都会强调这些国家安全的事件,法庭是应该依据行政机关判断去做(裁决)。但是我们在报告都说,上诉庭援引这些英国案例其实是选择性的,而且是以偏概全。因为他引用的英国的案例其实很讽刺地,同一个案例里面,如果看整个英国案例,其实他都提到为甚么法庭会认为,这些和国家安全和反恐有关的问题,应该顺从行政机关的判断,是因为行政机关是由民主机制选出来。」
报告批Google未尽力维护言论自由
他形容,《愿荣光》案例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容许港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利用民事诉讼作为打压工具。不过「一只手掌拍唔响」,报告指,选择服从法庭命令的Google,其实有更多事可做。
黎恩灏说:「Google是有条件、有能力,可以去提出一个终极上诉。作为一个在网络世界提供服务,应确保资讯流通、确保资讯搜寻的功能,但他没有这样做,而很快就接受了禁制令。」
美国会曾多次传召科网巨头高层
美国国会过往曾经就网络安全、假消息煽动仇恨以至剥削人权等议题,传召科网公司高层到听证会解画,及寻求改善方法。至于有何方式可向协助港府打压人权的科网巨头施压,黎恩灏指出一个简单的连带关系。
他说:「如果Google认为,他们协助香港做这件事,会令到美国政府或美国国会去追究他,令他损失更加大的话,Google未必会做这件事。」
港人要自由浏览「被禁制」资讯将成「角力」
不过,要Google、YouTube这些科网龙头「企硬」拒绝配合港府打压人权,或会导致他们直接撤出香港市场。要平衡两者,黎恩灏认为是「两难」。
黎恩灏说:「Google这些科技巨头,究竟它的议价能力是不是真的低到,它没有办法令香港政府进一步去想,香港政府是不是要用『维护国家安全』名义用到这么尽?这个我们会问的就是,Google作为一个全球科网机构,为甚么它连提出反对、向终审法院提出上诉这个行为都不做呢?如果它不做、而配合政府的话,它是不是间接或者直接是令到香港的言论自由、在网络世界的言论自由的空间进一步收缩呢?」
他又以《如水》杂志网站疑被港府封锁为例,指「无国界记者」亦提供了新技术帮助港人「翻墙」浏览《如水》,形容港人未来要继续自由浏览「被禁制」的资讯,将会是一场「角力」。
编辑:施芷珊 网编:毕子默